【2020.6.14】双重绝唱之挽歌——《百鸟朝凤》

      这部电影是第四代电影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电影上映时制片人方励下跪求排片,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部《百鸟朝凤》。

      电影讲的是游天鸣父亲让叫游天鸣拜唢呐匠焦三爷学习唢呐,然而游天鸣并不想学习唢呐,完全是被父亲赶鸭子上架,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天鸣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慢慢地喜欢上了唢呐,焦三爷最后希望天鸣把唢呐这门匠活传承下去,把焦家班传给了天鸣,并改名为游家班。当天鸣成为班主后,唢呐这门匠活开始走下坡路了,游家班的人也各奔东西,在一次出活的时候焦三爷为逝者演奏《百鸟朝凤》这首曲子,演奏过程中焦三爷咳血了,检查得知是肺癌晚期。最后焦三爷与世长辞,天鸣用唢呐为之送行......   

      《百鸟朝凤》作为吴天明导演的遗作,七十多岁的一位老人,用一部反应丧葬规矩主题的电影,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了句号。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着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影片中,焦三爷说:“一个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够资继承百鸟朝凤”。乍一听,其实有点可笑,现在赚钱讲究越快越好,给钱就行,谁会真把这玩意儿吹到骨头缝里去? 一门的兴衰,一招绝活的传承,一个行业的继续,才是一个有德行的社会。吴天明拍的是唢呐,讲的却是行业的衰败,道义的流失,文化的丧乱。他并不单单是在神话唢呐,和吹唢呐的人。百鸟朝凤象征德行,唢呐的传承,不仅仅是《百鸟朝凤》这首曲子的传承,我想更是这种德行的传承。电影中焦三爷反复说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难道影片真的要表达的是没有唢呐嘛?我想,这个答案是否定的,真正不能没有的,是“德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能没有“德行”。现如今,国家把许多匠活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国家想保留不仅仅只是这门手艺,而是想保留住这门手艺背后的“德行”,这才是炎黄子孙骨头缝里的东西。

      事情都有双面性,我们再来看看这部影片的另一面。影片以《百鸟朝凤》这首曲子为线,贯穿了整个影片。影片中有做出讲述,只有德高望重的人逝世后才配得上《百鸟朝凤》。如果我们细究起来,这个道理显然是说不通的。第一点:谁来评判逝世的人是否德高望重?影片中告诉我们是由唢呐匠来评判逝者是否配得上《百鸟朝凤》,这种思想显然是有问题的。《人类简史》告诉我们,人首先是动物,进而发展为灵长类动物,他是有七情六欲和个人好恶的,所以由唢呐匠来评判逝者的德行显然这是不客观的。第二点:古人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影片表达出,通过唢呐来评判一个人生前的功过,殊不知,事情是有两面性的,甚至是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一个人犯了错(不违法的前提下)能够及时改正并进行弥补,我个人认为在人品上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说用唢呐来评判逝者生前的功过是片面的。第三点:“人死无过”、“死者为大”、“逝者安息”,我们的宽容不仅仅要给活着的人,更要给已经去了的人。

      通过影片,我确实领悟了很多,反观自身,不觉黯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6.14】双重绝唱之挽歌——《百鸟朝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