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后记

  故事导入:“千金买骨”或“伯乐相马”两个故事均可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千金买骨:古代的一个国君,想用千金买千里马的,寻求了很多年也没有得到。一个臣子对国君说:“请让我去寻求千里马吧。”过了多个月寻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臣子就用五百金买下了这匹千里马的骨头,返回向国君报告。

    国君大怒,说:“我所寻求的是活着的千里马,怎么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千里马?”

    臣子回答说:“死的千里马尚且用五百金来买,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认为国君您有交易千里马的诚意,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果然,不出一年,千里马到了很多。

伯乐相马:楚王派伯乐去买千里马,在齐国他看见一匹瘦马奋力拉着盐车上一陡坡,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伯乐爱怜地抚摸它,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他便买了这匹瘦马,认为这是一匹千里马,回到了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半个月后,瘦马精神奕奕,楚王靠这匹马驰骋疆场,立功无数。

    本课教学用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文言文常规教学:检查预习,作者背景,文体特点(“说”),通译全文,强调重点字词,整理文言笔记。


    第二课时进行文本的深入探究与学习。由于全文篇幅短小,可以逐段进行。主要从三方面进解读。

  1、文本内容分析。

①第一段说明了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千里马的处境怎样?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重要作用。)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哪些语言来体现饲马者的浅薄愚妄?

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讽刺食马者: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学习文章写法

  ①三段文字都用“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②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就提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  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怀才不遇的贤能之士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


    本节授课重点要知人论世,了解韩愈生平,方能将文章讲透,以故事的形式分享给学生,易于孩子们接受,可在今后的古文教学中多做尝试。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说》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