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月球》:一个人,如何才能走得更远?

一、永远不要忽视内心的力量

影片中,月盾计划失败,领队马蓝星命令所有人员紧急撤离,独孤月因为没有看到紧急撤离通知,被落在月球上。

小行星撞击月球后,影响了地球上人们的生活,除了弥漫着的混浊空气,还有随时可能再次发生的危险,人们不得已转移到了地下生存。

地下的潮湿、拥挤、肮脏、混乱,甚至传染病等一点也不比地上乐观。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万念俱灰,没有活下去的理由和动力。

这个时候,马蓝星带领队员直播独孤月在月球的现状,考虑到通信还没有完全恢复,就找人给他配音,,目的是要告诉大家:独孤月一个人在月球都努力让自己活下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

可独孤月一个人在月球上,也是万念俱灰,他用破罐子破摔的生活态度,寻求可以无痛苦地死去的办法。

偶尔的一次听不清楚的语音信号,给了他要活下去、重返地球的信念。

他为重返地球所作的努力,鼓励了地球上的人们,大家开始同甘苦,共患难,希望之火在每个人心中被点燃!

泰戈尔: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信念是人生的火把,永远不要忽视它、更不能熄灭它。

二、尽量多学几种本事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可能的时间里,尽量多学一种或多种本事,因为艺多不压身。

独孤月因为知道月球的光照时间,选择了开着靠太阳能的车反向而驰。

因为知道训练有素的袋鼠可以让奔跑的时速提高到每小时30—40英里,制作了“袋鼠雪橇”。

因为在做维修工期间知道载人飞船的使用方法,他和袋鼠一起越过了“大峡谷”。

……

这让我想到了读《历史的温度》时,读到对杨靖宇死后的一段描写:

“日本人不明白,在冰天雪地里,饭都吃不饱的时候,随时可能送命的环境里,杨靖宇为什么还要带着一个口琴。”

对于这段话,一位网友的评论让我深有感触:

“不记得以前在哪本书里读到,军校里要求军官必选绘画和音乐课,我觉得奇怪,不明白这些艺术课程跟军事有什么关系?读到杨靖宇时,我好像明白了一点。

身体负重的时候,纯粹的艺术或许能让我们的灵魂暂时得到释放,而所有的休息,都是为了能走的更远。”

除了艺术,别的任何技能和知识,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去学习,或许,学习这些,暂时看着没用,也或许它们就一直没用,但,说不定什么时候,事出紧急的情况下,说不定那门才能就救了我们,就像维修工的经验对独孤月的实用。

也或许,在我们万念俱灰之时,某个才能能拯救我们的灵魂,就像口琴对于杨靖宇的意义。

暑期期间,我和孩子尽量每天抽出1-2小时的时间学习绘画,想着即使它不能救命,不能挣钱,但起码可以在自己以后无聊的时间里陶冶情操,让灵魂不空虚。

三、要心存善意却不要傻

独孤月费尽体力、拼尽精力赶到目的地,准备返回地球时,他发现袋鼠被落在半路了,他要是赶回去救袋鼠,太阳就落山了,他就回不来了。

不救袋鼠,他可以活下去,救了袋鼠,他和袋鼠在可能性上都得死。

他却选择了去救。

在生死关头,是对人性最大的考验,心存善意的人,往往给人最震撼的温暖和感动。

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不是傻和莽撞,影片中那个八级钳工被独孤月鼓足勇气和干劲后,莽莽撞撞地就走出了地下,准备去“大展拳脚”,可被雷劈了。

凡事都有度,我们要心存善意,却不能让善意被利用,要学会保护自己。

影外音

对于这部电影,有好评,有差评。

其中一个朋友把这部电影说得一无是处,逢人就说不好,还发朋友圈说明自己的见解。

看看,看个电影,本来主要就是奔着休息和娱乐的想法去的(除了影评家),到看完后,却让自己憋了一肚子气和火,别的不说,多对不起自己那几十元的门票和两个小时的时间!

用这钱和时间干点让自己高兴的事多好!

对于电影,我很少作好坏评论,能从里面得到什么,是我关心的。

除了电影,做什么事也一样,读书也是如此。

华杉在《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中写道:

“我们读书,或者给人讨论问题,都有一个普遍的毛病,就是有胜心。不是专注于我有什么体会,学到了啥,而是想胜过他。

他说得很好了,但我想方设法,非要另立一说以胜之,或者换个角度,跟他讨论讨论,总之要让他站不住脚,显我的本事,至少显示我知道得多!”

关注点在哪里,收获留在哪里!

关注于挑错,不如关注于能学到什么,“挑错”的态度,于成长无益!

我是红七六,我们一起学习、改变、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独行月球》:一个人,如何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