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思维导图帮助深度阅读(二)

(本文是作者原创,转自微信公共号"大G的培训V观点")

大家好!

这里是睿思致知思维导图俱乐部的第二篇推送~

感谢你的关注和阅读。

 

昨天已经说到了如何用导图进行第一遍的阅读,即封面-标题-目录读书法,目的是从整体来对全书的思路和重点内容做个全身扫描,为第二遍有选择的重点精读和深读。(前面内容回顾请戳如何用思维导图帮助深度阅读)

那么通过这第一遍的阅读,我们发现,本书的重点知识内容“如何解决问题”其实是在第二部分,而在这一部分中,既有总体的解读,又有分章节的对解决方案的四个步骤的详细举例和说明。通过第二遍的深读精读,我绘制了如下的思维导图,只针对更细节的第二部分中的重点内容。


在中心图部分,是我脑海中呈现的对于解决问题的理解:拿着放大镜的人就是努力要透过表面发现本质的深层次问题,而一个头顶的灯泡,则说明了发现问题之后的解决方案,那只手则表示行动,整幅画面非常简洁的表达了对“逻辑思考解决问题”的一个完整循环。

右上角的第一主干,其实是对于什么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定义和步骤的概括呈现。解决问题在现在充斥着各种理论和便捷工具的职场,被浅薄化了,往往导致的后果就是仅仅解决了表面问题,而深层次问题一直存在就会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表现出不同的表面问题,一直沉迷于解决表面问题,只会成为职场中又忙又乱效率低下的人,而如何发现深层次根本原因,通过反复思考和提问,逼近问题真相,解决核心问题,才是治本之策。而这个过程的完成,就相当于完成了问题解决的60%。这个过程可是充满艰辛的,非常挑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碰到这个时候就退缩回到最简单的表面问题,或者试图用老旧办法来解决新问题,因为的确太艰难了。而在发现本质问题的过程中,要收集哪些必要信息来帮助认识全面的状况,如何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析,分析后又如何提概括让别人明白有何发现,是这部分的难点和重点。对于解决办法,需要结合各种思考框架和情境,来对症下药,而构建实施方案的时候,更要考虑实行方案的体制和结构,从而让方案可以被执行。这个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然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步骤,都是概括,并且为后面将这四步骤进行详细说明做好了铺垫。

顺时针的“挑战”是第二主干分支。这是插在后面四大方案之前的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提取三大挑战的详细论述。这部分可以说是解决问题发现本质问题的重要前提,否则,就无法成为真正的问题解决者。在这三大挑战中,信息收集是面临的最常见挑战,也就是面对问题,不知道该收集哪些信息才是对诊断真正问题有效的,也不知道拿到这些信息的方式,更缺少当信息庞杂时候,如何分类信息来帮助看到全貌。更常见的是,对于必要的信息和能找到的信息,完全混为一谈,使得信息没有被充分利用,或者杂乱无章的堆砌。作者在这个部分用了“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来进行说明,只有那些一定程度的广度和深度的信息,才是发现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在拿到信息后,如何分析,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作者提出“横向比较”和“纵向挖深”两种角度,并提到了麦肯锡经典的金字塔原理啊,来帮助信息的呈现和归类。在这个过程中,流程化的思考,是避免信息遗漏很有效的方式。最后一步,就是当信息进行了脉络的梳理之后,这些信息试图告诉我们什么,得出了什么发现或者结论,也是一个挑战,很多时候得出的结论就是看起来那样,但是作者说,那也需要接受,“概括起来就是说明了……”,“主要是……和……”。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职场中我们最常用的汇报载体PPT,往往都是信息的堆砌和分析的图标呈现,却不注意标题的总结性语句的提炼,而这个却又是最影响演示说服效果的。

在明确了三大挑战和应对方式之后,就是展开详细的逻辑思考解决问题的四大步骤的部分了。也就是顺时针第三分支“方案”。

在这部分,作者举了很多销售过程中发现新增长点和看起来是分析起来其实不然的众多职场案例,非常值得拿来仔细思考和推敲。

四大方案中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场景。从整体入手,再到细节的补充,如果一开始就被某个细节牵着鼻子走,很可能就此错失最核心的发现,而在理解场景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技能就是看透所需要哪些信息能帮助找到本质问题。然后就是信息的高效收集和分析技巧了。第三步是如何将数据进行恰当的图表化,视觉化,从而更具象的展示发现,让被说服的人的思考和关注更聚焦,来达到说服的目的。这个过程是需要思考,不同的数据为了说明问题,该转化成怎样的图标或者图像形式更容易让他人理解和接受?也就是沟通中的利他原则的充分体现,是需要反复思考才能让图标一眼就懂的境界。最后就是如何有效的组织这些数据图表和发现有逻辑有步骤地进行呈现,就需要基本的思考框架作为支撑,我们常见的3C,4P,5力,7S等等,都在梳理做了详细的举例说明。

到此,真的就完成了深度阅读吗?并没有。只能说,到此,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了全部的知识点,但是对于每个点的思考和理解才刚刚开始。就拿在逻辑思考解决问题中提到的“视觉化”来说,文字、理论、数据如何转换成恰当的图表或者图像,即形象又便于理解,是需要很多的实践和思考的,绝不仅仅是excel表的转换那么简单,更不是配插图,核心是进行信息分析的人自己对这些信息要说明的问题的深读思考和理解。而书中提供的很多案例和思考框架,也是值得拿来做备用参考的有效工具。

如此,我们其实一共读了这本书三遍。

第一遍,封面-标题-目录

第二遍,框架和逻辑

第三遍,重点精读与深度思考。

不知道,你觉得这本书值得用几张思维导图来作为日后查阅的笔记?对我而言,至少三张,因为对于逻辑思考框架的整理,也需要单独的一张来作为记录保存。

我们分头整理一下,如何?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用思维导图帮助深度阅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