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与最优体验

(摘自《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  第9章 发展中的个体:经验的视角)

辩证思维与最优体验

主体、激情、发散思维、嬉戏,外倾、打破常规以及精力等概念包含一些共同的特征,而受体、分离、辐合思维、纪律、内倾、传统以及宁静等概念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这当然部分是由于选择性访谈带来的结果;或者说,我们在访谈中发现的是我们想要发现的东西。但一定有更多的两极性;在不同研究领域,不同的宗教,神话以及东西方哲学出现了无数相关特质,比如在佛教中涅槃的最优体验是与男性阳刚的特性(例如,支配、主动、攻击)和女性阴柔的特性(如,被动、接受、柔顺性)之间的中庸之道相连的。这些辩证对立的概念在西方哲学中,从早期的哲学家Anaximander和Heraclitus(赫拉克利特),到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以及后来的马克思、黑格尔和其他的一些人的思想中也能见到,一些杰出的人类发展理论中也有这些对立看法的存在,比如弗洛伊德关于自我对本我和超我的中介作用观点,以及在我们先前详细讨论过的皮亚杰的辩证模型。

从不同时期及不同的文化中涌现出的这些相关的辩证主题,为研究人类发展的学者提供了一个不断苦苦思考其意义的强大理由。从这些访谈中提炼出的关于这些两极性的解释,强调了我们在本章试图要发展的现象学观点。从成对的互补性概念出发,我们力图回答这些问题:结构的建立与改变是如何与最优体验相联的?又是怎样超越倦怠和焦虑的?我们可以看到像热情、嬉戏、外倾、精力这些特质之间的共同点,也可以在分离、纪律,内倾以及宁静这些特质中发现共同点。前一组特质表达的是一种即时的主观注意风格,或者是与同化模式相联系、少主观和客观分离的风格。后一组特质暗示注意是主动的和客观的,或者与顺应模式更一致的风格。如同我们先前所提到过的那样,两种注意必须以互补的形式方能起作用,有时它们合作是为了增加唤醒水平和寻求新挑战(即分化),有时它们合作是为了降低唤醒水平和建立新技能(即整合)。比如,在嬉戏探索的情境,必须运用纪律这一特质以发现新的挑战并增加其新颖性;有时必须运用纪律来建立新技能以及增加秩序。因此,这两类特质使人拥有找寻并维持最优体验的自我调节能力。

先前所提到的这些现象学的解释并不能全面解释多种多样的两极性的存在,但是它可以为有兴趣探索这些辩证主题的理论家和研究者们提供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常常是被忽略的。如果发展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人在适应新环境方面的灵活性,那么从访谈中获取的这些材料,证明了人类在生命后期有灵活性的潜能。更为重要的是,它帮助解释了如何通过避免过度整合引发的倦怠和过度分化所引发的焦虑,让体验达到最优化。这些两极性有助于我们理解发现挑战和建立技能的过程,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挑战和技能之间的暂时平衡对涌动体验的激发作用。

比如说,为什么John Hope Franklin那么热爱教学工作呢?主体和受体这些品质跟他对教书的热爱有什么关系呢?对此,现象学的解释是他复杂的教学风格是自我矫正型的,这让他能够避免因对学生过于接受或太指向学生而产生的消极体验。因此能够使他不把消极经验归于学生的过度接受,或者对他们进行过多的指导。前一个问题,会让那些总希望自己去顺应遇到的每一个人感到烦恼;这让互动变成了一个让人感到压抑、缺少控制的活动,因而产生焦虑。相反,那些不顾别人的想法和兴趣的人,从来不会因为别人而改变自己的任何行为,同样也会使互动变得单调乏味。

这两个极端在Franklin的教学风格中都不会出现,因为他有能力随着情境要求的不同变化,在主体和受体之间不断进行转换。比如在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中,当学生对自己的“发现”过分热情时,他毫不犹豫的做出强烈反应。他注意听学生的发言,让他起带头作用。然后,基于在这个环节中获得的知识Franklin会发现什么时候让学生回头检查一下他的论据比较恰当。这样,他作为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在交流过程中所获得的洞察力的支持。也可以反过来说:Franklin对学生的反应性最初是通过在北卡罗来纳州上课,让学生对重建时期进行研究而建立起来的。通过这种方式,主体与受体的两极性让师生之间高度和谐,这大概就是让他的教学体验更加愉快的原因吧。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两极性。那些能将嬉戏与纪律、热情投入与客观分离等有机结合的人是能够从工作的过程(如写作、研究、雕刻)中得到更多回报的人,这是因为在打造自我--环境和谐的过程中,灵活性更大。例如,Davis关于观察的直接性的概念(即同时处于两种心理状态)使她能在工作的过程同时发现所产生的问题。好奇心引发了分离的需要,以对在探索过程中得到的素材进行重塑;从主动投入中得到的反馈,有助于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借用哲学家和神学家Paul Tillich的一段话,可以说Davis以及其他提出类似的辩证主题的人,他们的客观性是建立在强烈的主观性之上的,相反也可以说他们的主观性建立在强烈的客观性之上.换句话。换句话说,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对书面作品做挑剔性修改,运用一些“戏法”让自己对工作更有耐心,把门关上让自己独处),他们掌握了技能,建立了自信,而技能与自信反过来又能支持他们继续探索。

总之,上述所讨论的这些两极性,能够在优化体验的同时促进人的发展;虽然每种两极性的描述方式依据不同的活动有所不同,但每种描述中都涉及灵活性在协调自我与环境关系中的作用。两极性的一端描述了自然的同化过程(即,运用已有的图式或技能使加工过程更加自动化和高效),另一端则是艰苦的顺应过程(即,通过选择性的努力来改变技能)。能够将这两个过程协调起来的人可以:

(1)有效的用整合来平衡分化,反之亦然;

(2)对于持续存在的倦怠与焦虑,能够避免损失心理能量;

(3)能够在适宜唤醒和促进成长的活动中更好的对注意进行引导和投入。

你可能感兴趣的:(辩证思维与最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