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湖广填四川”,对它背后的故事却了解不多。
在几百年前,交通不便,人们为什么愿意离开故土,跋涉上千公里,移民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生活呢?
原来呀,移民到四川,当时的政策优惠得让人嫉妒,可以说,去了就等于发财。
事实上,清初为了解决四川土多人少的问题,前后颁布了两个政策,第一个是“川人实川”,第二个才是“湖广填四川”。
第一、川人实川
什么是“川人实川”,说白了就是用四川人填补四川人口的空缺。
这听上去有点不好理解。
其实呀,自从明朝末年开始,四川陷入了战乱,大量的四川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走。
所谓的“川人实川”,就是召回这些逃出去的四川,用他们来填补四川人口的空缺。
“湖广填四川”,朝廷正式下旨是在康熙十年,而在此之前,顺治初年朝廷就已经着手招流垦荒了。
顺治十三年,针对四川地荒人少的局面,四川巡抚高明瞻上任前就曾上书说:“目前收拾一着,惟招流垦荒为急耳。”
他到四川后,即刻张贴告示,谕令军民人等:
“凡抛荒田地,无论有主无主,任人尽力开垦,永给为业。”
这什么意思?
就是说,只要是荒地,你别管它有主无主,只要你把它开垦了,这地就远永远属于你的了。
要知道,那时候土地有多珍贵,土地就是命,有多少人家,世世代代只能给地主当佃农。
如今只要动手开垦了,这地就属于你的了。
这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那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
不但如此,朝廷还明文规定:
“四川荒地,官给牛种,听兵民开垦,酌量补还价值。”
意思是说,官府还给牛和种子,而且还酌量给予补贴,并免除3年的赋税。
为了提高四川地方官的积极性,朝廷下旨,只要招回700人,就可以升职。
和现在工厂招人差不多。
这政策简直不要太好。
但是这一系列政策收效并不大,从外省回来的人少之又少。
于是清廷又出新规:
“四川寄寓外省流民,各督抚造册移送川省,妥给口粮舟车,差官搬取,令其复籍。”
这个更有意思,在外省的四川人,只要回川,官府给路费口粮,还派车船,由官差帮忙搬运行李。
这待遇简直要上天。
结果效果还是不好,于是清廷又想到了一个主意,既然散户不回来,那就找大户。
康熙三年,四川巡抚张德地上书请求朝廷:
“通行各省督抚,将蜀绅发施行。由各省挨查,凡有川绅,尽令起程回籍,敢有抗拒不归者,即以违旨悖祖论处,地方官敢隐匿容留者,亦以违旨例处分。”
你看,四川官府为了让外逃的四川人回来,真是操碎了心。
可是,各省都刚刚结束战乱,都需要有人复垦恢复经济,又有谁愿意在自己的地盘上清查四川乡绅,并将其强制遣返?
所以一直到康熙七年,依然没有几人回川。
“川人实川”的政策正式宣告失败。
第二、湖广填四川
“川人实川”的政策失败之后,于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正式提出了以湖广之民填实四川的建议。
为什么建议以湖广之民真实四川,而是别省人呢?
原因是他在四川走访后发现,很多川人都是元末明初从湖广麻城孝感一带迁移而来,而且两地处境相似,历史背景相同,都曾遭受过劫难,都有过移民的先例(之前曾有过江西填湖广),实施起来比较好操作。
三年后,也就是康熙十年,川湖总督蔡毓再次上疏:
“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之民,招民开垦,洵属急务。”
且进一步加大优惠,比如地方官原来招回700人就可以升职,现在只需要招到300人就可以升职了。
而前来垦荒的流民,从原来免赋税3,直接延长到5年,并且解决户口问题和科考籍贯问题,可以在垦荒地就近参加乡试。
结果刚刚开如三年,吴三桂又挑起了战争,四川再一次陷入战火。
康熙十九年,战争平息,朝廷下令,除四川、云南和贵州三省外,其它省不得再招抚流民。
于是各省流民开涌入云贵川三省,移民入川正式掀起高潮。
为了招揽更多的移民,朝廷规定,原来免征5年的赋税,再一次延长,免征10年。
雍正六年,朝廷再出新规:
“各省入川民人,每户酌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若有子弟及兄弟之子成丁者,每丁水田十五亩,或旱地二十五亩。一户内老少丁多,不能养赡者,临时斟酌,除拨给之外,或有余二三亩之地,亦准一并给垦。”
不但如此,还明文规定,每户给银十二两,准其子弟在川一体考试。
看到这里,你知道当时的移发政策有多好了吧。
当时实得插占制,到川的移民,看中了那一片土地,用竹签在周围一插,然后到官府登个记,官府都不用实地查看,这地就是他的了。
前一批移民入川的,都成了大地主,发了大财。
而且好多人都在土中挖出的金银珠宝,全是当年川人逃难时埋下的,结果一去不回,或者已经死于战乱,最后都便宜了这些移民。
后期移民入川的人,已经无地可占,有钱的就向先来的移民买地,没钱的就给先来的移民当佃户,或当佣工。
移民入川的第一批人,他们在原乡可能只是个流浪汉,或者是佃农,到了四川后,因为赶早,都成了大地主,发了大财。
所以呀,干什么都要赶早,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