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稳,做事要慎

百年民谚:"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今天,就说“做官要学曾国藩, 做人要稳,做事要慎 !“

世事变幻,时代的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可是能否抓住机遇?实事求是地讲,能够抓住机遇的人,太少。

因此,每当机遇过去,无数人哀叹,错过了!

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多数人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更要命的是,大多数人没有勇气掌控自己的命运。

因此,历史演义中,无数故事描述王侯将相,明君和清官为世人期盼,其实就是一个自我麻木的错觉。

映射出,世人没有安全感,这是有原因的,就是自己的心智和能力无法带来自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享曾国藩语录:“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

曾国藩是一个偏远农家的读书子,一路飞升,成就了一番事业。曾子家书已经成了很多人家的,养成教材。

很少有人知道,曾国藩考秀才,六次不中,随后又考进士,三次落榜。在家丁忧,如果不是太平天国,带来天下大变,曾国藩不会出头。

大家为什么喜欢《曾子家书》?因为,这是曾国藩的日记,每一件事都是真的,每一个字都是曾国藩的真情实感。

曾国藩为人,凡事求稳,稳打稳扎。曾国藩认为做事切不可操之过急,因此很少犯错误。

曾国藩兄妹九人,他最看好九弟曾国荃,这个九弟天生能打。可是,为人性子急躁,只要给九弟写信,曾国藩一定是劝慰九弟,戒急用忍。

曾国藩这个人,非常愿意给亲人和朋友写信。

因此,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曾国藩的远见,让人折服。

湘军打到了太平天国的国都,曾国荃想做打入金陵的第一人,这让曾国藩很是担忧。

曾国藩早就给曾国荃写过一封信,劝告曾国荃,万事谨慎:"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又岂吾心之所乐。"

翻开给曾国荃的信,都是劝慰曾国荃三思后行,可惜曾国荃还是打入了金陵,结果被洪秀全摆了一道,传说中的财富,没了!

湘军上报后,激起了无数波澜,弹劾湘军的折子,给了慈禧一个机会,在军功上打压湘军。

轻松的解决了湘军尾大不掉的问题,没办法湘军给李鸿章的淮军让道。

曾国藩在湘军中的威望,不是来自于权力,而是来自于师承。几乎所有的湘军将领,都把曾国藩当成恩师。

曾国藩言传身教,养气功夫做足,处变不惊,安稳如山。这才让湘军成了一个非常团结的军事集团。

表现在,湘军和淮军的交接,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更替。

平稳过渡!不仅仅是,曾国藩准备了大量的银子,解决了湘军将士的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湘军到淮军,是一种师承式的权力传承。

1862年,曾国藩的湘军护卫队,被捻军包围了。面对10倍的敌人,湘军的其他将领已经蒙圈了,钱应溥献计“现已半夜,力战肯定不行,突围恐怕危险重重.但若我按兵不动,佯为不知,彼必生疑,或许不战自退。"

曾国藩采纳了钱应溥的策略。主帅的镇定,安抚了军心。捻军不敢冒进,撤去。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唱的空城计,是作者编撰的。曾国藩的空城计是真的,这件事情增加了曾国藩的威望。

曾国藩在军事上的建树不多,李鸿章就说过,“老师,没有指挥打仗的能力。”但是,曾国藩却是湘军的开创者,有生之年,也是湘军的精神领袖和军师主帅,无人能够撼动。

曾国藩认为,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要力求稳妥,谨言慎行,戒骄戒傲,时时刻刻小心行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才要耐事!

真正的成功,源于长时间的积累。突然之间就名噪一时的人,是靠不住的。

曾国藩把打仗交给擅长的人去做,自己一手建设了湘军的军武文化,“扎硬寨,打死仗!“

《批管带义字营吴主簿国佐禀》中有这样的记载,“本部堂常常用‘平实’二字来告诫自己。想来这一次必能虚心求善,谋划周全以后再去打,不会是像以前那样草率从事了。官阶有尊卑,阅历有深浅,这位主簿一概置诸不问,本来是个生手,但自充是熟手,没有学问自夸有学问,志向很高但不去实践,让他去办的事情都不行,更何况于打恶仗那样的危险呢。”

曾国藩身体力行,坚持做人守拙,做事守缺。跟在他身边的人,都是务实的人。李鸿章有才华,被曾国藩看重。但是,李鸿章这个人年轻的时候,性格浮夸,自以为是。

曾国藩就严厉地警告过李鸿章,直到李鸿章认识到这一点。改正后,曾国藩才把李鸿章当成继承人来培养。

《道德经》有言:“大巧若拙,大成若缺”。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需要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平常心。切忌,急功近利!

古人的养成教育,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唯有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策略,才能开创百年荣耀的家族文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人要稳,做事要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