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公路运输集卡驾驶员——据我所知,是整个物流供应链体系里最辛苦的职业之一。
如今还在开集卡的驾驶员年龄段普遍集中在40-60岁之间,很难想象十年后,这个传统行业将由谁来传承和接班?无人驾驶?还是依托铁路、水路连接、串联,把所有距离工厂最后几公里的路径让给无人驾驶来完成?
我不得而知。
在行业里摸爬滚打近17年,以我的个人经验之谈,能有勇气开集卡的驾驶员基本有如下特点:
1)家境贫寒
2)身体综合素质良好
3)有强烈想要改变命运的主观能动性
4)力求一份长久而稳定的工作
5)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
6)有责任心
7)内心坚强
深谙此行的我们,都知道作为集卡驾驶员,每天平均工作的实际时间大约在15小时左右。且最多每周休息一天。长年累月在外谋生,缺乏人文关怀和对等的尊重。
驾驶员们在从事此行前,大多干过其他工作,或许是经营过小买卖;或许是从事过餐饮、快递、其他服务业,亦或许是家里欠债,无奈之下外出打工。
之所以会选择这个行业的很大因素是凭借自身的良好身体素质,系统学习一下,花几年时间考证就能拥有一份看似长久而稳定的工作。
披星戴月,年复一年,往返于各个工厂门点,路程上也或许能够结识到萍水相逢的朋友,路途上也会有春花秋月的自然风景可望,是一份看似自由却并不自由的枯燥工作。
集卡驾驶员——一人一车、一杯一被。吃喝睡基本都在车上解决。
凌晨三点,当星星还挂在天上,他们就已启动油门开车去堆场提箱;半夜12点前或许都在进港赶路的途中。遇到节假日堵车,堵上几小时都是稀松平常的惯例,最夸张的时候,堵过一天一夜的情况都有,驾驶员们便只能在车上自备煮面锅和咖啡等食物,以便充饥和不时之需。有谁闲时与他们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
没有过相似经历的人,无法体会他们的各中心情和滋味。
风餐露宿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忙里偷闲刷个抖音,看个小视频,吸收点碎片化的知识(或者只是以讹传讹的新闻),便是他们慰藉心灵的独特方式。
选择了这条路,便是咬着牙也忍下去的。——为了什么?为了家乡的至亲老小,为了全家的希望,为了祖国花朵的明天。
随着驾驶员年龄渐长,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心生去意。因为整个世界,对他们的接纳度正在日益衰减,走到哪里,连个门卫都可能会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
工作,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并没有任何高低贵贱之分。然而这么优良的传统,如今却被丢失了不少。
挡杆挂不住人生的进度, 风挡挡不住孤寂的灵魂,减震器承受不了命运多舛的坎坷经历,增压器增不出社会给予的尊重, 刹车片也没能刹住岁月对他们的身躯摧残, 发动机亦无法使时光倒流。
轮胎磨平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离合器分离了他们阖家团圆的渴望, 照明灯无法照亮远大的前程,随之而来的只是日积月累的身心俱疲。拖着一身病体,斑白两鬓,近乡情怯。
他们可能是第一代集卡驾驶员,也很有可能是历史上最后一代集卡驾驶员。
当你近距离接触过他们,会惊喜地发现他们几乎各个身怀绝技,多才多艺。有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有家务小能手、更有饱读诗书的文学业余爱好者。他们大多在年轻时没有受到足够的良好教育,或是缺失原生家庭的关爱,在荒野中求生。由此有着非比寻常的毅力和生存能力,叫我钦佩不已。
唯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方能知其中血泪一二。闻之令人潸然泪下,感慨万千。他们中不乏勤俭节约、勤奋努力之人,但因对大城市缺乏归属感,而错失了许多落地购房的机会。亦或者当初来打工,想着挣个十年钱就回原乡了。蓦然回首却发现原乡已经不是随便回得去的地方。
一方面十多年来在外漂泊,让他们受尽冷遇,却也见识了一番天地,从一方固有空间中走出来,挣脱了原本墨守成规的桎梏,也会从中有所历练和领悟。另一方面,他们挂念的家人都尚在原乡,每每新春佳节当他们马不停蹄奔赴到家之际,他们原初的心灵得已慰藉和融化,也就暂时忘却了在异乡拼搏的诸多苦楚和不为人知的不易。走出大山和乡村的人们,时间久了,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城市节奏和生活方式。因为在国际化都市,每天的信息量之巨大,足以刷新你原本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并在不断被冲刷后令你产生质疑和重新认知。
他们普遍性情内敛,遇外人羞涩不善言辞,这和他们长期独自工作有关,也和他们的生长环境有关,亦和整个社会对他们工作认可度不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当你用心和他们交流后,你会发现他们大多诚实守信、善良淳朴,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表率,是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
这是一份风尘仆仆的工作,同样也是一份艰辛而劳累的工作。但在整个物流行业中,尚处于不可或缺的环节。真希望整个行业对于集卡驾驶员能给予合法的保障,合规合法,建立完善的驾驶员培训制度,并施与足够的人文关怀,不仅关心到驾驶员本人,更应当下乡送温暖到驾驶员的家庭,感谢所有的天下父母,培养了如此优秀的稀缺人才。
在这薄情时代,惟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