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能力决定行动力2

适应其实是从生物学来的一个词。它的本意是指,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为了满足它们生存和延续的需求

既然适应这么重要,你肯定很想明确地判断出,在下一秒,你的心血管能不能适应需求。不过,你可能要失望了。对适应的预判具有不确定性。

图片发自App

医学上确实有一些检测,可以模拟反映这个天平的平衡。比如,我们可以用运动或者药物给心血管一个负荷,然后通过心脏的心电图、超声、核医学检测、身体的氧气消耗量等等,来观察心脏的功能是否适应,最后将这些负荷折算成我们可能要承受的社会或医疗状况。但是检测后,我们并不能给心血管的适应下一个确定性的结论。

图片发自App

适应是一个复杂体系,一方面涉及心血管功能的各个维度——衰老、疾病,另一方面涉及生活或工作的各种形态。里面的变量非常大,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更复杂了。在这种体系中,每一个微小的变量都会引起最后结论的改变,所以其结论在人类目前的研究极限里,只能是一个概率。比如吃这个药的降压概率是80%,又或者这种疾病引起的死亡率是15%。我们无法准确地预知,在这个个体身上,究竟是降压了还是无效,是生存了还是死亡。

医学无法对你的适应给出一个确定的结论,但这可能也是生命不同于经典物理的美妙所在吧。

在医学里我们能给出的结论是一个概率,在社会层面,你的需求又是不断变化的,医学几乎没有办法模拟,尤其是无法做到实时评估。

图片发自App

举个例子。如果你熬了两个通宵赶一份材料,第三天早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演讲,赶到办公室,你太困了,慌乱中没吃早饭,只坐下来喝了一杯黑咖啡,这时同事告诉你演讲时间到了。你突然从办公桌旁站起来,这时你会觉得有些心慌,眼前一片漆黑,腿一软,人已经瘫在地上了。这就是发生了体位性低血压。这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出现了心血管不适应,一过性脑供血不足。但在当时,这种状态在医学中很难再现,每个人对于体位改变的神经变化也不同,所以我们也就不清楚当下心脏功能能否适应。

除了场景,年龄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二十岁小伙的心脏,只能满足六十岁老人的生活需要。也同样不能要求,一个七十岁老太太的心脏功能,去胜任三十岁的工作强度。因此从医学的角度看,对于心血管适应的预判,是一种群体性的概率,而从个人的角度看,适应又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状态,所以对适应的推断具有不确定性。

威廉·奥斯勒说过:医学是一门不确定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

图片发自App

如果生命里的生老病死都是确数,那人类历史都要改写了。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医学评估当下状态,通过对既往的回顾,发现群体的规律,从而相对准确地预估这个群体未来适应的概率。而做到心血管适应,是一种找到自己动态平衡的艺术,也是一种权衡自己心理期望和生理适应的艺术。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脏能力决定行动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