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论语小记:八佾第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小。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宅地,管家仆役一人一职不兼差,这怎么算得上节俭?那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在宫殿设立屏风,管仲也在家设立屏风;国君招待其他国君时,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设备,管仲家也有放酒杯的设备。管仲要是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

      翻译成白话文,似乎是孔子和弟子在进行案例分析,一问一答,其中所提及的事情以现在的眼光看,管仲做的这些事没什么了不起,反而显得孔子有点小题大做,但在当时等级森严的背景下,管仲所作所为都是僭越。“三归”历来众说纷纭,三处养小老婆的宅子,娶三个姓氏的妻妾,有三处放钱的小金库等等,总之就是骄奢淫逸。管仲比孔子早一百多年,这段话没有前言后语,孔子突然对管仲一顿批评,我等看官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在宪问十四篇中,孔子对管仲的称赞之词又是无所不用其极。“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这是夸赞管仲九合诸侯是仁者之举;“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这句更绝了,说如果没有管仲,华夏大地都还处在野蛮状态,披头散发,斜系着兽皮当衣服。因此,很多人认为这一段是伪经,我想大概率确实如此,管仲才能众所周知,不太像是傲娇无礼之人。

      且不管这一段真假,从中我们依旧可以学习到节俭和知礼是人之本,礼并不是要对上级唯唯诺诺,而是为人处世要知礼义廉耻。

与管仲相关的故事也得讲一讲,管仲最初辅佐的是公子纠,齐国国君去世,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赶往国都,谁先到谁就有可能成为新一代国君,管仲担心公子小白先到,就提出去半道截杀公子小白。谁知管仲失手,据说当时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腰带,而管仲以为已经成功就没细究,最后公子小白回到国都,还当上了国君,也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管仲和公子纠一看这情形,只得返回鲁国继续逃亡。

管仲、鲍叔牙、齐桓公之间的故事也不得不提,今年山西的高考作文就是以这三人为题。管仲的好朋友鲍叔牙在辅佐齐桓公,他推荐齐桓公召回管仲重用,虽然有一箭之仇,但齐桓公还是听了鲍叔牙的建议,这也是齐国能称霸的原因之一。管仲自然也没有让齐桓公和好友鲍叔牙失望,后来九合诸侯,也就是九次把其他诸侯拉到一起开会,相当于华夏大地统一的雏形,所以孔子夸赞管仲符合仁。

      周朝取代商汤后,将自家人封在鲁国等富饶之地,将外臣比如姜子牙封在贫瘠的齐国,齐国不是靠着海,就靠着山,这要放在今天,可是块肥肉,但在工具落后的古代,真的可谓是不毛之地。后来管仲想到开矿炼铁,海水晒盐,硬是让齐国富起来,这也为齐桓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语中不全是之乎者也,还有很多趣闻故事,读来有笑有泪,我很喜欢。

温馨提示:点关注,不迷路,欢迎私聊指教!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论语小记:八佾第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