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亲倚堂门 不见萱草花——颂母爱古诗词赏析(二)

慈亲倚堂门  不见萱草花

        ——颂母爱古诗词赏析(二)

        王传学

今天是母亲节。这个流行于西方的节日,已逐渐被我国人民所接受。热爱母亲,尊敬母亲,感恩母亲,这种情感在全人类都是相通的。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讲究孝道,敬重父母,一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去年的母亲节,我曾以《谁言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颂母爱古诗词赏析》为题,向读者解析了五首歌颂母爱的古诗词,今天又逢母亲节,再解析几首歌颂母爱的古诗。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抒发对母亲的挚爱之情,广为传诵。他的另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游子》,同样动人: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萱草花是中国的母亲花,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它的另一称号是忘忧(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堂,即北堂,母亲的居所,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之下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母亲经常倚靠在北堂门前,盼望儿子早日归来,不见堂前儿子种的萱草开花。表明儿子离家已久。写出了母亲对游子的殷切牵挂与担忧。

唐代诗人陈去疾的《西上辞母坟》, 表现悼念母亲的沉痛心情: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高盖山(位于福州市永泰县)头映射在落日余晖下,黄昏时我一个人在林里默默的站着。只有几只鸟儿归宿窝巢。在母亲坟墓前祭奠几滴白酒,止不住泪水流了下来。再也听不到母亲叮嘱我早早回家的声音了。

作者思念母亲之情溢于言表。四句诗平白如话,朴实无华。先写坟地黄昏凄冷冷落之景,以此衬托出诗人悼念母亲的沉痛心情。接着写诗人在坟前的祭奠活动,最后一句是痛彻心扉的回忆,表露了缅怀母亲的真实情感,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十五》,写出了母亲对家人的深深牵挂: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紵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白紵:白紵山,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王安石写有《白紵山》诗。

诗人携带母亲顺邗沟北上,在白紵山北面安家。母亲在月圆之夜听到杜鹃的声音,就想起江南老家抚州临川的亲人,虽然南北相隔遥远,但是仍然深深地牵挂。

农历十五是月圆之夜,本应阖家团聚。现在母亲与家人分离,在月圆之夜,听到杜鹃的啼鸣,深深地挂念着在外的游子和家乡的亲人。表现了母亲对子女对亲人的眷眷深情。

元代诗僧与恭的《思母》,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霜殒芦花:寒霜把芦花摧残。 芦花:后世专以芦花代指母爱。

这是一首饱蘸生活气息,充满真情实感的思母诗。 

首句点明时节,渲染思情:霜打芦花,往日那一片片白茫茫的秋日生机欲舍难舍,令他想起了母亲的白发,想起了母亲的故去,不由潸潸泪下。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去年五月归家省亲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季节,僧人典当了法衣,买了些粗米拿回家侍奉娘亲,而白头的娘亲就是在柴门边盼望着儿子的归来……诗如一帧发黄的老照片,一首低回沉婉的曲子,响着余韵,久萦心间。 

与恭出家之后未久,其父见背,唯留老母贫苦独守。恭公虽系出家之人,亦不能有负亲恩。虽然自己过的也是清贫淡泊的生活,仍时时接济老母。现在母亲也走了,留下的只是满腔怀念。这首诗并没有华美的词藻,只是用极普通的词语,叙述极平凡的往事。然而,诗中流露的全是一片赤子之心,濡沫之情,读来令人深为感动,惋叹不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慈亲倚堂门 不见萱草花——颂母爱古诗词赏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