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章分享之通俗白话试译版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试译】人的生命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进入了走向死亡的过程,这就叫做“出生入死”,这也是一种自然法则。在这个过程中,先天根基好而能得到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先天根基不佳而寿命短的人有十分之三;先天根基不错,本来可以长寿,但因为言行失道过于妄为,把自己置于死地或者死于非命,加速了自己的死亡进程,这种情形也有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因为过于重视生命、过度的去追求养生,求生之厚,太急、太迫切,反而使心态失衡,患得患失。不能够安与天命,不守于常道,妄作妄为而导致这样的结果。

听闻说善于养生、懂得养生、懂得正确对待自己生命掌控生命的人,也就是通晓大道之人,他们在陆地野外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怪兽猛虎,在战争中不会有各种兵器伤害到自己。怪兽用不到它的尖角,老虎也用不到它的利爪,各种兵器也没办法发挥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通晓大道、修行得道之人,他们不但知道养生要顺应自然,要自然而然,他们还掌握了道的自然规律与法则,不会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也就根本没有可以让人致其于死命的要害部位。


【与修身的联系】

1、养生有度。

“出生入死”。正确理解养生跟生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无论长寿、短命、夭折,如何去扬长避短,这都关乎于一个“道”字,关乎于我们对生命的一种尊重、维护和护卫。

对于养生、对于生死,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具有什么样的心态,是否能够正确对待生命中出现的一切状况,真正做到顺应自然规律,自然而然,自然而为。

2、知止避险。

守一知止为正。做一个“善摄生者”,要懂得正确对待自己生命,懂得保养身体、持养生命,是需要具备认清形势辩明环境的智慧。

要相信,肉身必死、精神不亡的自然规律。如果期盼着不现实的长生不死,而去进行人为的折腾,反而会使心态失衡患得患失。就根本谈不上成为一个“善摄生者”。

讲顺应自然,不单单是要有规律的生活,而且还要不受外界诱惑,保持自己的定力,不去触犯边界底线,不触犯红线,“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方能使自己不置身于死地,不让自己冒这些凶险。避免“动之于死地”。

3、守静悟道。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达到“以其无死地”,就要知道如何找到正确方法并持续坚持。唯道是从,心不离道,神不妄为,意着清静。深刻体会“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之深刻内涵。

人的烦恼来源,往往源于欲念、妄念、我执、二元对立和冲突,源于我们有欲、有为,使人无法入“静”,在冲突之下无法冷静面对。要挖掘内在真正的爱和慈悲,找到顺道而行、去“躁动”、弃“浮躁”的状态,就可以“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一切就可以做到顺应自然,成为得道善生之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五十章分享之通俗白话试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