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习第92篇《郑风 扬之水》(全)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92篇《郑风 扬之水 》

【原文阅读】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xiǎn兄弟,维予与女rǔ。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译文参考】

        弯弯的小河水静静地流啊,成捆的荆条漂载不起来啊!我娘家兄弟实在是太少啊,眼下就我和你咱夫妻俩啊!你千万别信他人传闲话啊,他们那是在挑拨诳骗你啊!

      弯弯的小河水哗哗地淌啊,成捆的干柴漂载不起来啊!我娘家兄弟实在是太少啊,眼下就我和你咱夫妻俩啊!你千万别信他人传闲话啊,他们那些人实在不可信啊!

【字词注释】

(1)扬之水:平缓流动的水。扬,悠扬,缓慢无力的样子。一说激扬之水,喻夫。

(2)楚:荆条。

(3)鲜(xiǎn ):缺少。

(4)女(rǔ):通”汝“,你。

(5)言:流言。

(6)诳(kuáng):欺骗。

(7)信:诚信、可靠。

【诗歌赏析】

          此诗乃是一个女子对丈夫诉说的口气。古时男子除正妻外,可以纳妾,又因做官、经商等常离家在外,是否沾花惹草,妻子多管不着。但礼教上对妇女的贞节则看得很重。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妻子对误听流言蜚语的丈夫所作的诚挚的表白。

        此诗从扬之水起兴。悠悠的流水啊,漂不起成捆的薪柴。诗经中多次出现扬之水,也多次出现“束楚”“束薪”之类。《诗经》中的兴词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凡“束楚”“束薪”,都暗示夫妻关系。如《王风·扬之水》三章分别以“扬之水,不流束薪”“不流束楚”“不流束蒲”来起兴,表现在外服役者对妻子的怀念;《唐风·绸缪》写新婚,三章分别以“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起兴;《周南·汉广》写女子出嫁二章分别以“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翘翘错薪,言刈其蒌”起兴。看来,“束楚”“束薪”所蕴含的意义是说,男女结为夫妻,等于将二人的命运捆在了一起。所以说,《郑风·扬之水》只能是写夫妻关系的。

  此诗抒情女主人公是忠贞、善良的,同丈夫有着很深的感情。她因为娘家缺少兄弟,丈夫便是她一生唯一的倚靠,她把丈夫看作自己的兄弟。在父系宗法制社会中作为一个妇女,已经是一个弱者,娘家又力量单薄,则更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中有的女子虽然因为美貌会引起很多人的爱慕,但她自己知道:这都不一定是可靠的终身伴侣。她是珍惜她的幸福的家庭生活的。但有些人却出于嫉妒或包藏什么祸心,而造出一些流言蜚语,使他们平静的生活出现了波澜。然而正是在这个波澜中,更真切地照出了她的纯洁的内心和真诚的情感。

  此诗运用了有较确定蕴含的兴词,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第一句作三言,第五句作五言,与整体上的四言相搭配,节奏感强,又带有口语的韵味,显得十分诚挚,有很强的感染力。

【《扬之水》的反思探讨】

谁在表白谁在劝

        上文解读是从妻子视角来分析的,《扬之水》妻子向丈夫表白心迹,劝丈夫在乱离中相守度日。

        也有学者是从丈夫视角来解读本诗,流沙河认为这首诗写的是丈夫对妻子的表白解释。一对夫妻吵了架,做太太的听到一些闲话,说她的丈夫好像有外遇了,任凭她丈夫怎样解释、表白心迹,太太就是不信,一天到晚就和他吵。这位丈夫气慌了,想一走了之,临到要出门了,这首诗就是他对太太说了一番话。

        无论这首诗到底是妻子说的,还是丈夫说的,都可以看出来夫妻彼此感情还是很深厚的,夫妻二人是相依为命的,很珍惜对方,让对方不要听信别人的传言。这首诗描述了夫妇之间怄气吵嘴这样的事情,甚至就是闹一场误会,非常有真实生活的气息,从日常小事中体会到这种深沉的感情,亦是难得。

        还有学者认为,此诗为兄弟相劝,勿信他人。此诗以“扬之水,不流束楚(薪)”为兴比,当喻兄弟二人合在一起,才有力量。郑多商业之气,世多欺骗,此为兄弟相劝,不要相信外人,只有亲兄弟才是真情。此诗放在当下之世,可能也适合。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扬之水》三篇

            在国风中,题为《扬之水》之诗共有三篇。每一篇都以“扬之水”作为起首之句,究竟表达何意,已不得而知。在此三篇里的《王风》与《郑风》之诗,次句都接以“不流束薪”之句,可见其属于定式的表达。其中《王风》之诗,是戍防人之歌: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

        外出驻防的人要将妻子留在家中,自己前去服此征役,遂以此歌悲叹离别之情。诗中起首两句即是立意于这种离别情愫之中的。

        《郑风·扬之水》歌咏的是孤独的二人对于无依无靠人生的恐惧。这种孤独寂寥的表达,而与《王风》之诗同样歌咏“扬之水 不流束楚”。激扬之水,指的是从岩缝间涌动而出,奔走于山川之间的激流川濑。看到漂流于激流的柴薪,在遇到岩石阻碍欲去不得之时,那种于离别之际,欲走还留的寂寥心绪勃然而兴,许是怕此为不祥的预兆吧。

        《唐风·扬之水》则没有出现束薪: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 从子于沃,即见君子,云何不乐。

        此篇歌咏的是美好相会的邂逅之喜悦。险滩之底,石影清晰可见。没有描写束薪,应是表明没有得到不祥的召示,束薪已随险滩之波流去了。这是代表着相会顺利的占示。身着白衣朱领的男子,身姿在川濑的波光中浮现,而女子的欢悦在激流声中清晰可闻。这些诗可能表现了以山柴在河里漂流的状态来占卜事情凶吉败的水占之俗。水占是将物漂流于水中,观其是否被岩石阻碍的占卜。

        《诗经》向来被认为是难以解读分明的。这难解的理由,固然也在于古代歌谣的使用语言问题;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如《扬之水》那样的诗歌,想要充分地理解其构思立意是很困难的。采薪之俗,在古代也有存在;柴薪用作水占,及其与入山行事以及歌垣的关系,可以通过古代歌谣来追查其踪迹。由此,这样的古歌谣在古代如何渐次以传说故事化的形态传承下来,也可得以明察。

参考资料:

《诗经的世界》,【日】白川静,译者:黄铮,四川人民出版社·后浪,2019年4月

《诗无邪:十五国风》,王晓明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

《流沙河讲诗经(2020版)》,流沙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磨铁,2020年11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经》学习第92篇《郑风 扬之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