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之三省吾身4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白话】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

吾曰三省吾身,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是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批判,多次反省并检讨自己人生各方面的问题。自省并不是只有批判,还有另一种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自我肯定,肯定自身的优点,接纳自己缺点,并不是一味地贬低自己。

说到反思,首先你要对事情有一个认知,认知后再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汲取经验,以此才能达到提高认知和修正自身行为的目的。

比如孟子所说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意思就是说,当你走的那条路不顺畅时,这时候,你就该在自身找找原因了。

然而自我反省是困难的,也是痛苦的。通常我们喜欢批判他人,总是在他人的身上挑出各种毛病。哪怕自己犯错了,也要找各种理由,各种借口把责任推给别人。

所以对于不反思的人,其实是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害怕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所做的一种逃避。万一一想,自己才是错的、自己才是那个小人,那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再或者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以至于他认为他说的、做的都是对的,而做错的那个人只能是你。所以根本不知反思为何物,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他才是对的,别人说他,别人就错了。

三省之“不忠乎”从事业方面来说,就是你在帮老板做事时,有没有尽心竭力?

有些人也许会说:“有啊!我每天加班加点,可累啦!为老板尽力竭力了。”

话是没错,可你在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带着思想工作?是不是老板安排什么,你就做什么?有没有想一想老板让你做这件事的目的呢?

比如:老板交代你一件事:你帮我去做一个关于某某产品的创意广告牌。

不带想法的你或许为了完成这件事情,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不断地来回确认,最后事还办得不怎么样,老板不开心,你也累个半死,吃力不讨好。

而带着思考的你,是如何轻松完成的呢?

先了解老板的想法,再针对老板的想法做好几种备用的创意广告,也做好价格调查,把老板能想到的想到,把老板没能想到的也想到。那么这件事情,是不是很快就能完成。

你说谁升职的机会大?谁进步的空间大?

公司里不乏有一部分这样的人,你说走一步他就走一步,你推他动一下,他就动一下,也从来不多想一下、多做一步。

这样的人没有自己的想法,也从来不反思自己怎么做,才能对公司对自己都能取得最大的收获。

可能有人会说,我要有这能力我就不是员工我就是领导了。所以说嘛,如果能用领导思维做事,你还愁你当不成领导?

三省之“不信乎”,关于人际关系这一方面,儒家思想的特色是,人是不可能一个人生存,而不与社会大众接触。人际关系是极为复杂的一种关系,与家人,与朋友,与天下人,每个人的相处模式都不一样。

即便复杂,但与之交往时,只要信守承诺也就容易多了。对于不讲信用的人,他们喜欢无节制承诺而又不了了之的人,是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家庭中,如果父母说一套做一套,随便许诺又随便失信。你说,孩子会怎么做?

与朋友交往中,如果为了面子,轻易答应帮朋友的忙,而当做不到时,又临时反悔。或者只是习惯性的答应,而不行动。你说,这样的朋友谁愿意交?

三省之“传不习乎”,这是曾子作为老师反思自己而问的。关于修养方面,老师教学生时,老师是否有以身作则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么也就不光是指老师了。

曾子杀猪的故事,让我们知道父母教育孩子时,以身作则,信守承诺才是最好的教育。

生活中,却有不少这样的父母,自己玩着手机,嘴里说着:“不准玩手机去做作业。”自己从不看书,却一直要求孩子多读书、多看书。父母怎么做的孩子都看在眼里,父母的这种行为,孩子会怎么样看?怎么样学?

另外,领导对下属也是一样,一直要求下属如何遵守公司规则,而自己却一直在破坏规则,那你让下属如何信服你?如何跟随你创业?

总体来说,三省从事业、人际关系与修养三方面思考反省,以此让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丰富,人际关系也会更和诣。


最后,我们来看看曾子是如何孝顺父母的和现实生活中什么才是孝顺?

曾子简介
曾子,姓曾,名参(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汉族,春秋末年生于鲁国南武城,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其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曾以“忠恕”去应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同时,他亦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辞世,终年70岁,葬于山东省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脚下,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
曾子以孝为本,孟子说他除了养身之外,还能养体、养志,也就是说曾参让他的父亲的志向可以实现,因为人性向善,让他父亲年纪老了还可以行善,那才是真正的孝顺,不是只奉养父母亲,让他们活着而已,而是要让他们可以继续实践,做向善的要求。这是曾子尽孝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当父母老了,没有挣钱能力了,也没有劳动的能力了,他们内心其实是很难受的。他们害怕给子女添麻烦,所以常常有什么事情也不会说出来,就怕你为了他们付出了太多,而自己又没能力为子女做点什么。

而现实中,有些只会嘴上功夫,说话说得漂亮,人家还以为他有多孝顺父母呢!实际上只说不行动,这就像昨天学的:子曰:“巧言令色者,鲜矣仁。”那是缺乏真诚的内心,只会做表面功夫的。

还有一种人,为父母做了一点事情,就大肆宣扬,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做了这些。还常常会对父母说:

“你看,我这次为了回来看你,花了多少钱?耽误了工作,特意回来陪你的。”

“你看,这是我为你买的衣服和补品,都是好贵、好贵的。”

还会在一家人的群里面,向其他的兄弟姐妹说,自己为父母付出了多少,对父母多孝顺等等。

最孝顺的人,是不会只嘴上说而不行动的,是不会付出了一点就到处去宣传的。

本来父母就最怕麻烦子女,你的所作所为,让父母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是子女的累赘。

最孝顺的人,是知道父母的所想,尽自己能力孝顺父母。行动了,还不让父母觉得自己是负担,还不让父母觉得子女为了他们付出了太多。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本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而篇之三省吾身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