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资治通鉴》[208]李陵降敌,司马迁辩护遭宫刑 ——功过是非谁与评说?

[白话文]

天汉二年 (公元前99年)

夏,五月,遣贰师将军李广利以三万骑兵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斩首俘虏一万余人而还。回程被匈奴大军重重包围,大军缺粮数日,死伤众多。代理司马陇西人赵充国率领数百人作为先锋,冲锋陷阵,突破重围,贰师将军引兵跟随,这才得以解脱出来。汉军死亡十分之六七,赵充国身批二十余创口。贰师将军向皇上奏报情况,皇上召赵充国到行在所,亲自接见,并查看他身上的伤,嗟叹不已,拜赵充国为中郎。

当初,李广的孙子李陵担任侍中,精通骑马射箭之术,爱护士卒,谦恭地对待贤士。汉武帝认为李陵颇有其祖父李广的风范,封他为骑都尉,命他带领丹阳和楚地人五千,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射箭之术,以防备匈奴。

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汉武帝召见李陵,想命他为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屯戍边塞的人,都是荆楚地区勇武之士和奇才剑客,论力量能够手扼猛虎,论箭术堪称百发百中,希望能让我自己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兰于山以南地区,用以分散匈奴单于的兵力,使其不能全力对抗贰师将军的部队。”汉武帝说:“你不愿作别人的部下吗!这次我调动的军队太多,没有马匹分配给你。”李陵说:“我用不着马匹,愿以少敌众,率五千步兵直捣匈奴单于的王庭。”

汉武帝赞赏李陵的豪情壮志,同意了他的请求,下诏命路博德在半途中接应李陵。路博德也羞于做李陵的后援部队,便上奏说:“如今正值秋季,匈奴马肥,不宜于此时与匈奴交战,希望陛下命李陵稍等,到明年春天再一同出征。”汉武帝很生气,怀疑是李陵胆怯后悔,不想出征,而让路博德上书,便下诏命路博德率兵赴西河袭击匈奴,同时命李陵于九月自居延遮虏障出发,深入东浚稽山南面的龙勒水边巡回观察匈奴动静,如果不见敌踪,便退回受降城休养士卒。

于是,李陵率领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向北推进,三十天后抵达浚稽山,停下扎营,沿途命人将所过之处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派部下骑兵陈步乐送回长安。汉武帝召见陈步乐,听他报告说李陵能使部下拚死效力,非常高兴,封陈步乐为郎官。

李陵在浚稽山与单于率领的匈奴军队相遇,匈奴约三万骑兵将李陵的部队包围。李陵屯兵两山之间,用大车围成营寨,亲自率领士卒在营外列下战阵,前排手持戟、盾,后排手持弓、弩。匈奴兵见汉军人少,便直逼营前阵地。李陵率部迎击,展开搏斗,汉军千弩齐发,匈奴兵纷纷应弦倒地,只得退回山上,汉军追击,杀死匈奴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两翼军八万余骑兵前来围攻李陵。

李陵率部且战且走,向南撤退,数日后,来到一个山谷之中。汉军接连作战,士卒大多身带箭伤,仍顽强苦战,受伤三处的坐在车上,受伤两处的驾车,受伤一处的手持武器坚持战斗,又斩杀匈奴三千余人。

李陵率部沿着龙城旧道向东南方撤退,四五日后,退到一大片沼泽芦苇之中。匈奴在上风放火,企图烧死汉军;李陵也命部下放火烧光周围的芦苇以自救。汉军继续南行,来到一座山下。单于在南山上命他的儿子率领骑兵向汉军进攻。汉军在树林之中步战,又杀死匈奴数千人,并用连弩机射单于,单于下山逃避。

这一天,汉军抓到部分匈奴俘虏,据他们说:“我们听单于说:‘这是汉朝的精兵,猛攻也没能将他们消灭,他们日夜引我们向南接近汉塞,莫非是有埋伏的军队吗?’各位当户、君长都说:‘单于亲率数万骑兵攻击汉军数千人而不能将他们消灭,以后将无法再号令边臣,还会使汉朝更加轻视匈奴。所以要在山谷中再次力战,还有四五十里才到平原地区,如仍不能取胜就返回。’”

此时汉军处境越发凶险。匈奴骑兵多,一日交战数十回合,汉军又杀伤匈奴二千余人。匈奴作战不利,打算撤兵离去。然而就在此时,李陵军中有一个名叫管敢的军候,因受到校尉的欺辱,逃到匈奴军中投降,一一说出汉军实情:“李陵部队并无后援,箭矢也即将用尽,只有将军部下和校尉成安侯韩延年所属部队各八百人在前面开路,以黄旗和白旗作为标志。应当派精锐骑兵用弓箭射杀他们,汉军立即就可击破。”

单于得到管敢,喜出望外,命匈奴骑兵一齐向汉军发起进攻,同时令人大声喊叫:“李陵、韩延年快快投降!”又派兵截断汉军的道路,猛攻李陵。

李陵的部队被困在山谷之中,匈奴军在山上,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李陵继续向南退却,尚未到达汗山,一天中五十万支箭已全部用尽,于是放弃辎重车辆,继续前往。此时军中士兵还有三千余人,只能砍下车的辐条拿在手中做武器,文职人员也手持短刀加入战斗行列。汉军退入狭谷之中,单于亲自率兵截断汉军后路,指挥匈奴兵卒将山上巨石滚入谷中,汉军多数死去,不能前进。

黄昏以后,李陵独自一人身穿便衣走出大营,止住左右随从说:“不要跟着我,我要独自一人生擒单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李陵回到营中,叹道:“我们已然兵败,即将死于此地了!”于是将所有的旌旗尽行砍倒,与珍宝一起埋入地下,李陵叹了口气,对部下说道:“如果再有数十支箭,我们就足以逃脱了。现在已没有武器再战,天亮以后,就只能坐等被擒了,不如各自逃命,还有人能够侥幸逃脱回去报告天子。”于是命将士每人身带二升干粮,一片冰,约定到遮虏障会合。

半夜时,李陵命人击鼓叫醒将士们,但战鼓已破,敲不响。李陵与韩延年都跨上战马,十几名壮士跟随。匈奴数千名骑兵随后追击,韩延年战死。李陵说道:“我已无面目报答皇帝陛下!”于是投降了。其他人分散突围,逃回边塞的有四百余人。

李陵兵败之处距边塞只有一百余里,边塞将领将此事报告朝廷。汉武帝本希望李陵能死战,后听说李陵投降匈奴,十分愤怒,责问陈步乐,陈步乐自杀而死。

满朝大臣都说李陵有罪,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竭力为李陵分辩说:“李陵对父母孝顺,对士人讲信义,常常奋不顾身,赴国家急难,这正是他平时的志愿所在,颇有国士的风范。如今出征偶然不幸失败,那些保全自身性命和妻子儿女的臣子就跟着捏造他的短处,实在令人痛心!况且李陵率领不到五千步兵,深入满是战马的匈奴腹地,抵挡数万敌军;匈奴被打得连救死扶伤都顾不过来,将全国所有能拉弓射箭的人全部调来围攻李陵。李陵率部转战千里,箭矢用尽,无路可走,将士们手拿着没有箭的空弩机,冒着敌人锋利的枪尖刀刃,仍然面向北方拚死力战,能够得到部下这样的拚死效力,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兵败,但他对匈奴的打击也足以使他名扬天下了。李陵之所以没有死节,当是想找机会报效国家。”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诬陷欺骗,是为了诋毁李广利,为李陵游说开脱,下令对司马迁施以宫刑。

很久以后,汉武帝才对原先使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表示后悔,说道:“应当在李陵率军出塞时,再让强弩将军路博德前去接应;而我预先就颁下诏书,使老将路博德生出奸诈之心,不肯接应李陵。”于是派使臣对逃脱回来的李陵余部进行慰劳赏赐。

[点评]
李陵是非常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这主要是李陵事件和司马迁的牵连有关。不容否认,司马迁的《史记》 是一部伟大著作,汉代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但我认为司马迁在李陵甚至李广的记叙中夹带了很多个人主观色彩。《资治通鉴》这一章节也是依据《史记》 ,可以看到,对李陵与匈奴作战描写得细致入微(写李广也是如此),篇幅文字也比较多,与之相比,名将卫青和霍去病的具体作战过程往往都是几笔带过。这一方面说明司马迁对李广和李陵爷孙充满同情;另一方面,也说明司马迁在为自己的冤屈辩护。可以说,正因为司马迁的缘故,同样是叛国投敌的历史人物,人们对李陵多半予以理解和同情。
历史上评价李陵事件,不少的人都是从“小道德” 层面出发,就事论事,如果从大的格局来看,给我们的启发会更深刻。下面古今两位学人的点评很精彩。
明代学者王夫之说:
司马迁写史,是夹带着他的私心的,李陵之降,罪行昭著,不可掩饰。说他孤军深入,无援而败。他带五千步兵去打单于,是皇上派给他的任务吗?是他自炫其勇。说他留下性命,等待有朝一日报效祖国,后来李广利征匈奴,李陵率三万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七日,那又怎么说?
以名誉动人以取将帅,是国家大忌!军事将领,是人民死生,国家存亡之所系,万人赞誉,也补救不了他一朝之丧败。就像当年李广,认为李广没有得到主战任务而遗憾的,也是流俗漫谈。 李广一生无功,是偶然吗?他也是以名誉动人。三军之事,进退之机,都在主帅操之一心,事情干成了,到底怎么干成的,那谋略还是没人知道,哪里是动嘴皮子的人晓得的呢?李广的名誉,所谓家无余财,所谓和士大夫们关系好,这算得了什么?以笑貌相得,以恩惠相感动,士大夫的流俗褒贬,就是这些事儿吧!可以拿这些事来在一生一死之际,和天地争存亡,与敌人争胜败吗?
华杉先生评论说:
王夫之正解。
兵法要义,首先是知胜,战前要计算清楚,有没有胜算,有胜算才能打,没有胜算不要打,《孙子兵法》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带五千步兵,千里奔袭,去找单于主力部队,这既不是多算,也不是少算,正是无算——完全没有胜算。李陵完全是个白痴。
《孙子兵法》说:“胜可知而不可为。”打之前就知道能不能赢,赢不了的仗,强求不来,五千步兵遇到八万骑兵,要想胜利,这一点,全国妇孺皆知,但是李陵不知,汉武帝也不知。 为什么李陵不知,武帝也不知呢?他们的智商也是正常的,但是有了侥幸心理,一厢情愿,而侥幸这个人性的大弱点,能让人忘记一切基本逻辑,失去所有智商。
李陵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还有一个管理问题,服从命令,比勇敢要重要得多!吴起带兵,有一个故事,和秦国作战,两军对阵,还未合战,有一个军士,不胜其勇,自己先冲上去,斩了两颗首级回来。吴起就把他斩首。有军吏进谏说:“这是人才啊!让他戴罪立功吧。”吴起说:“军令没有分谁是人才。”武帝给李陵安排了贰师将军帐下辎重部队的任务,但是他要做老大,要自己干。这样的人,就是组织里不能用的人!而武帝“壮而许之”,壮其言,就是感情用事。
《孙子兵法》说:“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真正善战的人,没有名誉,也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就像王夫之说的:“事成而谋不泄,悠悠者何足以知之?”所以史书写李陵的事迹,也是长篇大论,因为故事确实精彩啊!人人都爱看!而真正的英雄,没故事给你写。 真正的英雄,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是英雄,而小人书上的英雄,大多是误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资治通鉴》[208]李陵降敌,司马迁辩护遭宫刑 ——功过是非谁与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