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3

上一节说到,杨绛与钱钟书订婚后,二人分居北京上海,为前程提升自己。一九三五年,钱钟书已完成两年的国内服务期,于是准备参加出国留学的考试。


负笈英法


一九三零年九月时,中英政府协定,英方归还中方庚子赔款,设立专门董事会管理款项,兴办铁路等生产建设事业,并以借款所得利息兴办教育文化事业,以举办留英公费生考试,资助国内优秀人才到英国学习为主要内容。


这一考试先后举行了八次,钱钟书参加的是第三次,他在两百多名考生中总成绩最高,达到87.95分。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未婚妻可以一同出国。


杨绛则想着,钱钟书出自读书世家,日常生活不善自理,假使一同出国也好有个照应。但那时杨绛即将在清华研究院毕业,除外语部外的各部都选送优秀学生公费留学,唯有外语部必须自费出国。


于是两人便打算不等毕业,先行完婚再一同出国。便与老师商议,把最后的考试用论文替代,这才来得及提前赶回家里准备婚事。


而路上匆忙,来不及写信通知家里,只得马上收拾行李准备出发。等到达苏州时已经是下午,父亲杨荫杭却好像早就知道一般,欣喜道,这不是来了!


原来早在午睡时,他便觉着心血来潮,好像杨绛已经到家了,于是爬起来问夫人,阿季呢?她不是回来了么?


夫人回答道,这时候怎么会回来?


可没等多一会,就看见杨绛提着行李钻了进来。这想必就是父女间心心相印了吧,与杨绛心心相印的,还有钱钟书这位大才子,秀外慧中的杨绛与才高八斗的钱钟书,二人相濡以沫六十余载,着实令人感叹。


正如胡清河所说,钱钟书杨绛伉俪,可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锋刃。


也正是由于亲人间独特而神秘的联系,杨绛在出发时经过苏州,忽然泪如雨下,或许是某种先兆,她能感觉到父母的思念,却从此再没见过慈祥的母亲,和一生坎坷的三姑母。


二人抵达英国后,便如饥似渴的吸纳知识,牛津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名为博德利图书馆,这里藏书远超国内清华大学的图书馆,二人在这里如鱼得水,除了听课之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泡在读书上。


图书馆临窗有一行单人书桌,二人便占了一个固定位置,反正在这里读书的人也不多,书架上的书可以自取,读不完的书可以留在桌上,十分幽静自在。


在牛津期间,钱钟书还迷上了牛奶红茶,四人喝茶用五勺茶叶,三人则用四勺,茶总够浓。后来国内买不到印度出产的立普登红茶,杨绛只好用三种上好茶叶掺在一起作为替代。


后来二人换租了一套带有家具的房间,伙食自理。在他们搬进新家的第一个早上,钱钟书大显身手,他趁杨绛还没醒,一个人做好早餐,用一个小桌摆着早餐直端到床前,居然做的很好!


闲暇时间他们便一起研究做饭,由于他们都不精厨艺,每一餐都像是赌博和冒险,一次杨绛自信的处理活虾,刚剪了一刀,活虾在她手里抽搐,她急的连忙扔下剪子和虾逃出厨房,又走回来。


钱钟书问她怎么了,她答道,虾,我一剪,痛的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


钱钟书想了想,和她说道,虾不会像你这样痛,还是要吃的,以后可以由我来剪。


危机召唤


次年,杨绛怀孕了,并产下一女,名为钱媛。在牛津产院时,还经常和父母通信,后来就没了家里的消息,从报纸上得知,家乡已经被日军占领,一家人从苏州逃难避居上海,


而等杨绛钱钟书夫妇迁居法国后,信里却少了一个声音,后来才知道,母亲已于去年十一月逃难间去世。那时候她想,自己才做了半年的妈妈,就失去了自己的妈妈。悲苦的不知怎么是好,只能哭。


也正是从那时起,她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处境就像是一座孤岛,她和钱钟书的小家和大家的联系越来越弱。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阴云密布,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在践踏祖国的河山。


国难当头,祖国在召唤,他们抛弃一切准备回国。也如许多侨居国外的华人一样,十分关心时事,《救国时报》的一篇社论《我们的主张》十分激动人心,上面写道:要实行全国之总抵抗,须立即实行全国军事上的总动员。要实行全国之总抵抗,须要实行全民族统一战线。要实行全国之总抵抗,须立即实行民主自由。要实行全国之总抵抗,须立即武装民众。要实行全国之总抵抗,就必须全国人民一致奋起为抗战军队与政府之后盾。要实行全国之总抵抗,须立即肃清一切日寇奸细。


于是,一九三八年的八月间,他们回来了。


钱钟书早有约定,要回清华教书。于是在船上杨绛就已经把他的书本笔记和衣物单独分开,等阿多士二号邮船抵达香港,钱钟书便只身上岸,然后乘海船到安南海防,再经河口辗转到设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


对于钱钟书的只身远去,杨绛很不放心。幼小的钱媛也是如此,她看着爸爸的渡船离开大船,越来越远,她只是发呆,还不懂。


在回国的路上,杨绛带着女儿继续北上,她要到上海探望父亲。当时钱家和杨家都属于逃难避居,到处都很逼仄。有时她带着女儿挤在钱家,有时回到自己的爸爸家。


那时大姐姐小妹妹也已经回到了旧时的装束,早先在逃难的时候,为了避免被抓做花姑娘,只能把头发剃光装作假小子。


这时上海已经沦为孤岛,八一三抗战结束,国民党军队撤离上海,日本侵略者进驻上海。沦陷后,日寇在其所占领的南市、闸北、浦东等地四处设卡,沿苏州河各桥口也是岗哨林立,戒备森严。许多地段都被日军辟为军事警戒区。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因英美法等国是中立国而未被日军占领,但是出于日军的四面包围中,故有孤岛之称。


孤岛岁月


杨绛的娘家婆家都在法租界内,好在两家相距不远,就算在婆家居住,每天也要去父亲那里去转一下。对此杨荫杭反而很高兴,感觉现在反而挤到一处了,和子女的距离更近了些。


而后,振华女校的校长王季玉找上门来,和杨绛商量在租界内开办振华女校上海分校的事宜,任命杨绛为校长。自此振华女校上海分校的校长杨绛,和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钱钟书,只好通过鱼雁传递信息,互诉思念之情。


直到一九三九年初,钱钟书返家探亲。这时钱家挤得满满的,于是杨绛的爸爸叫大姐姐和小妹妹睡在他屋里,给杨绛钱钟书夫妇腾地方。可有一天钱父应好友恳请,要他去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当英文系主任,一边伺候父亲一边教书,公私兼顾。


可当时钱钟书在西南联合大学工作未满一年,怎么说也不该换工作,杨绛自然也是这样想,并不愿意他丢了清华的工作。但迫于其他家人的期盼,最后也不得不答应了。


直到一九四一年夏天,这次钱钟书回上海,只准备度个暑假,他已获悉清华决议聘他回校,消息也是吴宓传的,所以他便辞去了蓝田的职务,准备再回西南联大。可清华方面却一直没有消息,可能是之前得罪了什么人。一直等到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偷袭珍珠港,上海全部沦陷,这回想出也出不去了,只好和夫人厮守在一起。


杨绛回忆,自从回到上海,最艰苦的日子是在珍珠港事变之后,抗日胜利之前。那段时间米无好米,柴无好柴。吃不饱,住不暖,钱钟书在上海也没有个可以维持生活的职业,只在孤岛期间出版了一部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但在杨绛心里,能自给自足就是胜利,钱钟书虽然遭厄运捉弄,却觉着一家人同甘共苦,远胜于别离。


于是他发愿说,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绛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