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熊孩子”的报道常见诸媒体,这样的新闻也往往会激起公众的讨论。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家庭与公共区域、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边界,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记得兰兰妈有次回国过年的时候,有个远房亲戚的孩子,个性霸道,不懂得谦让。每次只要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便会发生一些争吵事件。争吵的起因,往往都是他抢了别的小孩的玩具。长此以往,小朋友都不乐意和他玩耍了,见他就躲。
可孩子的爸妈似乎对于这类事情完全不放在心上,永远都是不闻不问,任其发展。
可以想象,如果孩子的这一习性得不到好的引导,那么他将把这种行为当成是合理的,等他长大成人,是不是也经常会有“掠夺”的行为呢?
而这很明显就是与家庭教育环境有关。
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是独生孩子,从小在父母及隔辈老人的呵护下,甚至一味放纵下,他们的性格特征大部分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表面上,这种性格似乎是在竭力争取自己的利益。实际上,这是在变相的孤立自己。
作为社会性的群居生物,我们的孩子更需要学会的是如何与人相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兰兰妈见过太多不会与人相处的孩子,往往最后吃亏的都是自己……
我们作为父母应该从小引导孩子懂得换位思考,让他明白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自己运转,这样他的未来才会受益良多。让孩子体会成人世界的“换位思考”,少些任性,多些体贴。
那么,如何引导他们去理解他人?如何让您的孩子受欢迎?如何让孩子交到更多朋友?如何让孩子更理解父母?这些都是家长们烦恼的问题。
01
美国家长是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会思考的
美国社会非常看重人的奉献和服务精神,很多美国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做义工了。
美国家长经常对他们说:“没做过义工,就得不到社会尊重。”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美国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的认知。
做义工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各种人的生活情况,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兰兰妈之前看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加拿大女孩Tara生日时,她妈妈给他准备了一个生日惊喜:热闹的生日派对以及孩子心仪已久的小裙子。但在去买新衣服的路上,Tara在看到了在路边有一个的流浪汉,那个流浪汉裹着一条破旧的毛毯,缩在斑马线旁边的电线杆底下。
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冬夜室外温度能达到零下20℃的情况下,在大街上裹毛毯露宿,无疑是向死神低头。Tara非常难过,后来她坚持让妈妈推掉了小裙子,用这笔钱给流浪汉买了一顶帽子、一件外套。
回到家之后,Tara的妈妈为了给女儿一个特别的回忆,她策划了一个别出心裁的生日庆祝,她让Tara和她的小伙伴们到社区里回收旧衣服,带回家让妈妈清洗干净。再让她们一起到哈利法克斯的街道,把一件件棉衣绑在电线杆上供无家可归者自由取用。
一件件冬衣被绑在路边的灯柱和电线杆上,上面还挂着一张小标签:“不是遗失物,如果你此刻觉得寒冷,请把我穿上取暖哦”的暖心卡片。
他们用了一个多小时把这些衣服都固定在了电线杆上,当Trae和小伙伴们完成这项工作回到车上的时候,都冻坏了,吵着要暖气,这让孩子们更加理解那些无家可归人们的辛酸……
当孩子们看到电线杆上的衣服一件件被流浪汉领走时,都高兴得欢呼雀跃,因为他们帮助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后来,Tara的妈妈在Facebook上贴出来孩子们参加活动的照片,立刻引来10000个点赞和8000个分享。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纷纷参与,把家里的废旧衣服捐赠出来。
而这场爱心接力,从哈利法克斯市蔓延到了整个加拿大。
Tara的一个简单的举动,温暖别人的一个冬天....
而我们要想孩子拥有成功的话,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了解他人的感受,并作出适宜的回应。 因为只有温柔待人的孩子,才会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02
角色扮演中,让孩子学习换位思考
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家长们应该都有所感觉就是,你对着任性的孩子说了一百遍,这样不可以,他不但不会听你的,反而是变本加厉。
其实,这不是孩子的淘气,也不是家长的无能,而是引导方式错误的缘故。
如果父母只是告诉孩子要“宽容别人”,孩子可能会想:我为什么要宽容别人呢?因为孩子没有发现对方值得宽容的地方,唯有让孩子学会了换位思考,孩子才会明白宽容的意义。
记得小的时候,我父亲让我递给他一支笔,我当时就随手递过去了,不想把笔头交在父亲手里的时候,父亲就对我说:“递一样东西给别人的时候,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不方便,如果你把笔头递过去的话,人家还要把它倒过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很容易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着刀口、刀尖对着别人递过去,这样很容易伤到对方。”
我父亲没有骂我一句,只是把其中的道理慢慢地讲给我听,而我也开始懂得自己的问题所在之处。
自那次之后,我做事情、想问题前都会虑己及人,也就是所谓“换位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所以,当孩子做错了事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试图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再去解释这么做会对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去思考:如果别人对我做了这样的事情,我会怎么想,我会有何反应。
最后帮助孩子提出解决方案,比如该如何向受到影响的他人道歉,或者下次遇到相似情况该如何处理。
而不成熟的做法则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本身进行批判,例如:你怎么能这么做?你怎么这么调皮?这种批评的方式虽然有时候不小心就容易从嘴里溜出来,但是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孩子共情能力的发展。
一个不会了解别人感受的人,他是不会去体谅别人的,也不会去顾及别人的感受,更不会成功。
而懂得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孩子,在学校里,往往更受同伴和老师欢迎,更容易交到真心的朋友;在成年之后更容易和爱人建立成熟的亲密关系;在工作中也更能够有效地和上下级沟通;在社会上有公德心,并且会展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03
为孩子营造换位思考的环境
家长是否会换位思考,这深深影响着孩子。如果家长懂得换位思考,在生活中为孩子营造一个换位思考的环境,孩子就能从中受到启发与感染。
因为大人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并跟着模仿,大人的换位思考也会被孩子模仿。所以,作为家长一一孩子的行为示范者,一定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换位思考的环境,让换位思考潜移默化地植根在孩子的心底。
记得兰兰妈刚毕业的时候,有次下班坐公车回家时,看到一位妈妈接3岁半的宝贝回家,或许是赶上高峰期,导致人超级多,妈妈带孩子上了车,几乎是人挤人的样子,孩子对妈妈说,我想坐会,我好累。
如果您是这位孩子的妈妈会怎么和孩子说呢!或许当孩子说出这句话时,坐在旁边的人听到了,甚至是看到了都会给这个孩子让座位,但是这位智慧的妈妈却给了孩子一个思考的机会。
她并没有因为没有座位,孩子在旁边不停地问来问去所产生不耐烦的情绪反应,而是耐心的跟孩子说其中的原因:
妈妈:宝贝,累了,是吗?
孩子:嗯,我想坐
妈妈:你在幼儿园是不是大部分时间都能坐着做游戏呢?
孩子:嗯。
妈妈:你在幼儿园坐着都累了,叔叔阿姨他们一天都有可能是站着的,你说他们累吗?
孩子:嗯。
妈妈:妈妈陪你一起站着聊天,好不好?你可以告诉妈妈在幼儿园都玩什么了?
之后,孩子和妈妈讲述了在幼儿园发生的一切……
看了这个简单的对话,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个孩子太懂事了,我家孩子才不管你说什么呢?哪有这个耐性!
是呀,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关键在妈妈的引导方式上,如果我们习惯了这样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会自然而然的传递给孩子的。
这位智慧的妈妈从孩子的实际生活出发,然后通过“移情”来考虑他人可能的状态,一方面让孩子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同时也让孩子学会了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