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07课笔录
=================================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寂天菩萨造的《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主要是让我们趣入菩萨的行为、菩萨的学处。没有发起菩提心、没有修菩萨行,我们的身份、名称都还是一般的凡夫人、世间人。只有在我们的相续中产生菩提心、开始落实菩萨行的时候,才能称之为菩萨。菩萨必须具有某种法相,具足某种条件、标准,才能称之为菩萨。第一必须要发起菩提心,第二必须要修持殊胜的布施、持戒等菩萨行。
现在我们要趋入菩萨行,就要跟随寂天菩萨的指引,逐渐让我们的心从庸俗的世间人的心、从追求自私自利的心转变为开始生起菩提心,开始关心众生的利益、关心圣教的利益,关心和自己无关的其他人的福祉等等,像这样我们的心会逐渐调柔,我们也要做利益他人的布施、持戒等等这些行为。只有这样行持之后,我们才能真实的称自己为菩萨。如果还没有真正趋向菩萨行,通过学习《入行论》逐渐让自己有所改变,也是我们学习这部论典的殊胜必要。菩提心的教授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殊胜的佛果、菩萨果,另一方面也能暂时让我们身心愉悦,通过取舍因果的方式,安住在清净的正道中。这就是直接的必要和间接的必要。
学习《入菩萨行论》实际上也是我们前世修来的福报,如果没有这样的福德,则根本没有办法听闻这样殊胜的菩提心的教授。虽然《入菩萨行论》的词句看起来不怎么难,但它所表达的含义(因为是帮助我们从自私自利的心态当中彻底的扭转,趋向于成佛的意乐,趋向于菩萨的行为的缘故)非常深,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多花一点工夫。
首先,要认识我们的心和菩提心之间的差距,再认识我们的行为和菩萨行之间的差距,了知之后让我们的心和行为逐渐趋向殊胜的菩萨道,这是非常有裨益的。
前面的课讲了《入菩萨行论》前面的一些内容,通过四法的宣说,通过其他方式让我们了知顶礼句和立誓句的含义。
今天我们从第一品开始学习。第一品是《菩提心利益》,宣讲菩提心的利益是非常关键、重要的。按照华智仁波切的科判,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是“菩提心胜宝,未生令生起”。如果我们还没有产生菩提心,那么通过学习前三品就可产生、发起菩提心。菩提心从无到有要通过殊胜的方便——学了“菩提心的利益”、“忏悔罪业”和“受持菩提心”这三品,可以帮助我们相续中从无到有产生菩提心。第四、第五、第六品是生起之后不退失。第七、第八、第九品是不退的基础上再再增上。第十品就是回向所有修学菩萨行的善根于众生和成佛道。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是通过宣讲菩提心功德、菩提心利益的方式,让我们想要发起菩提心。对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必须有清晰的了知,就比如我们在世间做事情,做这个事情之前,我们要了解能够带来什么好处——给我的团队、我的家人带来什么好处。如果做这个事情对我、我的亲朋好友、我的团队等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就很有兴趣去做。如果通过观察,做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利益反而有很多过患,我们就会放弃这件事情。
我们现在要生起菩提心,就必须要了知菩提心到底有什么功德、利益。第一品宣讲了很多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通过学习第一品,就知道修菩提心、发菩提心,是能够对自己产生很大利益的。虽然从究竟的角度讲,菩提心的功德侧重于利他,但是在学习菩提心之前,多少还是会考虑学这个法对自己有什么利益。因为我们现在刚刚开始接触菩提心,关心的还是与自己的利益有无关系。如果我们发现菩提心的修法对我们没有利益、没有功德,就不愿意学了。但是我们学习了《菩提心利益》这一品之后,知道它能增长善根、消除罪障,在轮回中能带来很多利益,为得到这些利益,就愿意去发菩提心。虽然究竟来讲菩提心是利他的,现在学菩提心利益这一品,好像又是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二者之间看似有个小小的矛盾,其实我们最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出于自己的利益去了知它的含义和利益也不是不可以。毕竟我们是初学,对于广大无边、非常清净伟大、一心一意利他的菩提心,现在还没有办法站在那么高的位置上去体会。所以最初的时候寂天菩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发菩提心,我们就能够得到如是的功德、如是的利益,也相合于我们现在的心态,宣讲对我们有利益的法。
随着学习《入菩萨行论》的深入,我们就会发现,寂天菩萨会把我们的心从考虑自己发菩提心能得到什么利益,逐渐转移到利益众生上面。菩提心本身就是圆满的利他之心,这个心远远超越了世间中所谓的爱心。菩提心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利益的对象不只是人,其他所有具有心识的众生都是它所利益的对象,而且最终目的是要把和自己结缘的所有众生全部安置于解脱成佛之地。我们通过观察了知菩提心的本体之后,世间中有哪种爱心能够和菩提心的本体相比?实际上根本就无法相比。菩提心是一心一意利他的,虽然我们最初的时候考虑到它能够利益自己——如果自己发了愿菩提心,能够得到什么功德,多少有点自利心。但是随着学习《入行论》的深入,自利之心通过不断的学习修练,逐渐都会转变成利他之心。这也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一种方便。“先以欲勾牵”就是先告诉你发菩提心有什么好处;“后令入佛智”——学习之后,我们的自私心越来越少,利他心越来越多,逐渐真实趋入于利他的菩萨道。佛陀、菩萨讲法也是通过这个方便,逐渐让我们从当下庸俗、执着的心态中脱离出来,趋向殊胜、伟大、清净的菩提正道。这是在标题上稍微介绍一下本品的内容和含义。
还有一个就是讲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它本来具有这些功德,它的功德利益本来就很大,所以,第一有必要让我们对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有所了知,让我们愿意发心;第二告诉我们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就是有这么大,如果我们一旦发起了利他心,发起了菩提心,一定能够得到这里所讲的种种功德。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所入的自性从三个方面讲,前面讲了一些内容,现在从所入的本体、自性来进行观察。首先是入者的所依补特伽罗,谁来入这种菩萨行?是某某众生或我们要趋入于菩萨行,即入者补特伽罗种种的身心状态;第二是入者的意乐,就是发心,入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发心趋入的;第三是讲趋入的方法,通过什么方式趋入的,讲这三个含义。
丙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分二: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我们要趋入菩萨行,补特伽罗在什么所依上生起菩提心呢?实际上无外乎就是身、心两个方面。第一以什么样的身体作为所依才能生起菩提心,后面讲到暇满难得的人身是最能够生起菩提心的载体、所依,这是很重要的;第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也是很稀罕的。第一是身体的所依——暇满人身很稀罕,第二个是意乐的所依——具有福德的心也很稀罕。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菩提心是非常清净广大、深入的善妙之心,这样一种菩提心,必须要有很深厚的福德基础才能生起来。如果我们的心经常产生邪分别念、邪见,产生很多非福德之心,在这些污秽的心态中产生不了很清净的菩提心。菩提心非常清净,它已经远远超胜了为自己获得解脱的小乘出离心,也超胜了一般的世间人为了自我的利益而谋取福德之心,它完全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这种心非常清净,这种清净的心态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善妙的所依——福德之心,具有福德之心才可以产生清净的菩提心,而这样一种福德之心是很稀罕的,非常稀少。
暇满人身也很难得,具有福德之心也很稀罕。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已经有了想要修持福德之心,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获得的。我们现在获得了之后,它可以作为产生菩提心的身所依和心所依,它就是最好的条件、最好的载体。最好的所依就是这个暇满难得的人身和想要修持福德的殊胜善心,这两个科判就是这样的。
丁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
暇满人身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这个科判和颂词主要是宣讲了身体的所依暇满难得。菩提心是很清净、非常伟大的一种心,这种心在什么身体上面最为圆满、最能够发起呢?佛菩萨告诉我们,暇满难得的人身最能够引发殊胜的菩提心,在这个所依上菩提心最容易产生。为什么这样讲呢?在经论中也有过记述:一些大鹏、腹行的大蛇、旁生、天人,它们听了佛讲解大乘妙道之后,也会心生欢喜发起菩提之心。所以发菩提心的所依不单是人身,其他身体也有发起菩提心的可能性,也能够发起菩提心。但是从能够发起的角度而言,最好的身依是什么呢?佛陀在经典中再再宣讲,最好的身所依无外乎暇满难得的人身。第一是人身,第二是暇满难得的人身,在暇满难得的人身上发起菩提心最容易。现在我们拥有了最好的身体、载体,既然拥有了,就应该好好珍惜暇满的人身,以这个所依修持菩提心、产生能依的菩提心,这个机会是非常难得的,得到了我们就不能轻易放走。
下面我们开始观察暇满人身的道理。
“暇满人身极难得”:这样的暇满人身是非常难以获得的。在一些注释中,要想获得暇满人身有三个条件,而这三个条件都不太容易具足。
第一个条件是持戒,必须要具足十善业道,或者具足五戒以上的戒律。总而言之,必须修持一种断恶的善法,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要修持布施、安忍等善法;第三还要发清净的愿,发愿自己的善根以后获得暇满人身,这三个条件都不好具足。第一是持戒,有时候看起来持戒很容易。环境对于修行者持戒的影响非常大,现在整个环境很污浊,世人都是在鼓吹拥有妙欲、享受人生等等,这些都是与清净的修道之心或者清净的持戒之心有冲突。我们要守持清净的十善业道比如五戒等,必须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所以深入观察的话,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很乐意、很圆满的持戒,其他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条件,要得到人身就必须持戒。
第二是要行持布施、安忍等善法。得到人身之后,要让人身具足修道的顺缘,就要通过布施来获得财富,通过安忍来获得一个不太难看的相貌。我们要具足各种修道方便,虽然获得人身,但是如果自己不自在:比如财富很短缺,为了养家糊口,必须每天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去打工、去挣钱,试想一下,哪里还有时间去修法呢?所以虽然得到了人身,但是没有通过布施、安忍等等来获得拥有修法的机缘、财富,实际上我们也没有办法圆满修学佛法,这个条件也不太容易具足。
第三是发愿。发愿我的善根要为后世获得暇满人身而回向,基本上很多人都没有这样做。虽然修持了十善、布施、安忍等善法,但是没有发愿获得暇满人身,就无法成就能够真实修持殊胜法义的暇满人身。暇满人身和普通人身是不一样的,暇满里面有闲暇和圆满,具有闲暇和圆满的人身是能够修行佛法的人身;而其他不具足闲暇和圆满的人身,顶多是个普通的人身,就如现在的很多世间人,虽然具足人身,但不是暇满人身,在他们身上不具足修法的机缘。暇满人身一定是能修持佛法的人身,这种人身极其难得,非常稀有。我们现在得到了暇满人身,就要好好珍惜。
“既得能办人生利”,既然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就要让暇满人身成办最大的利益。成办什么利益呢?人生的大义。人生的大义是什么?利用暇满人身修持出世间道、修持菩萨道、修持殊胜的佛道,这就是我们利用暇满人身成办的最大利益。而不是世间人认为的:利用人身可以挣钱、拥有很多资具、让自已的生活很幸福很圆满。虽然这也是一种利益,但不是人身最大之利。暇满人身能够做其他人身根本做不了的事情。普通人身做不到的事,就是修道之事。暇满人身既能修道,也能做一些普通的事。我们面临这个双选择,如果用这个人身既能够修道,也能够成办其他利益,那是非常圆满的。
利益应分主要和次要。暇满人身和普通人身的功效不一样。普通人身只能成办人身的暂时利益,而暇满人身除了成办暂时利益之外,还能够成办普通人身无法成办的增上生、决定胜、或者菩萨道的功德。“既得”,既然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就要用暇满人身成办人身的大义,就是要发菩提心,修持菩萨道。这是主要利益。(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