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风词韵 养浩然之气《古诗词课》读书体会

      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

                                  ——叶嘉莹   

      一、作者简介

      叶嘉莹,女,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专攻古典文学方向。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她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40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如今,90多岁高龄的她仍坚持讲学,还捐出3500多万元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用一生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

      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叶嘉莹--蕴玉抱清辉。颁奖词: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二、书目简介

      全书共三十六课:上编二十课,是关于诗的介绍,始于《诗经》《离骚》,终于晚唐之李商隐;下编十六课,是关于词的介绍,始于最早的花间词人温庭筠,终于南宋末之王沂孙。通过这三十六课,可以掌握到中国诗词演进和发展的一些重要线索,体悟到诗词中的兴发感动的生命和作用。

      三、读书感悟

      1.诗歌中饱含的爱国情感

      中国有专门的诗人,要从屈原算起。作为我国诗史上第一部的抒情长诗,《离骚》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各方面的影响。屈原在《离骚》这首两千四百多字的鸿篇巨制之中反反复复地陈述他希望楚国美好强盛的愿望,在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之中,他依然坚持着一种殉身无悔的执着,即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的政治思想虽然落空了,但他的生命并没有落空,他心灵中那些美好的东西通过《离骚》留给了后代,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地拨动人们的心灵,点燃人们的热情,使中国诗歌的主流从不走向消极和颓废,使中国诗人永远保持着那种热烈执着的感情。

      杜甫是我国诗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深受屈原影响,诗歌彰显出赤诚的爱国之情,他被历代读书人尊为“诗圣”,他所写诗目被称为“诗史”。他的诗中所经常表现的那种忠爱仁厚之情是出于一种天性至情的流露,因此总是带着震撼人心的感发力量。

      在杜甫的诗歌中,处处流露出他的忠君爱国忧民之心,他“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和“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尧舜时代是中国儒家认为最理想的盛世,稷和契都是辅佐舜的贤臣。稷教民耕种,天下有一个人没有吃饱他都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契负责民事,天下一家一户不安乐他也认为是自己的责任。杜甫以一个“布衣”的身份而怀抱这样的理想是很不现实的,可是他说,“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这个理想,我只要有一口气就不会放弃。“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尽管朝廷有我不多,无我不少,但尽忠朝廷乃是我的本性,就像葵花永远朝着太阳一样,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位卑言轻却固执地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杜甫一生悲剧的根源,但也是杜甫那种博大深厚的感发力量的源泉!

      作为一个诗人,杜甫对国家、人民、妻儿、好友,直到自然界的一鱼一鸟、一花一木,都始终保持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与热情。尽管他晚年“牙齿半落左耳聋”,“此生已愧须人扶”,但在他的诗歌中却永远活跃着一颗不死的心。他诗中那种千古常新的感发力量对我国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传统有着巨大的影响。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众多诗人,让自己赤诚的爱国之情在诗歌中尽情流淌。

      2.诗歌中蕴含的人生智慧

        身为一代文豪的苏东坡,以其德业文章而永垂青史,他的一生,表现了过人的才情和智慧,更是彰显出一份旷达。苏轼天性中原本就有一种忠义奋发、欲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所以他才能在日后的宦海波澜中,不盲从,不苟且,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意志和志趣,所以他才不管位卑位高,不管在朝在野,不管何时何地,都在力所能及之下,为国家百姓兴利除弊。一个人的人格即是他的风格。这种“仕当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意志,这种对国家、对人民钟爱不渝、恪尽职守的品德节义,正是他所以能具有第一流情感的根源所在。所以当他遭到打击和贬谪的时候他会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他在看任何问题时都保持一种历史的眼光和通达的态度,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苦难,总是能从精神上解脱出来。千古之下,当读其词时,想到其光辉而又不平坦的一生时,禁不住为先生的明智贤达而心生崇敬与钦佩!

        3.诗歌中散发出的真淳清香

        金人元好问赞美陶渊明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如果以真淳而论,自当推陶渊明为第一。在陶渊明生活的那个“真风告退,大伪斯兴”的时代里,能够保持这样一份“真淳”的人品与诗品,是十分难得的。陶渊明宁肯忍受孤独饥寒、流离失所的悲哀,也要追求人生的最高需求:保持一个自尊的“真我”,实现自身最美好的价值。在现实的重重矛盾中,他寻得了内心的宁静,吟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词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明珠,读诗品词,不仅能溯流而上,寻找文化之根,还能增长智慧、丰盈情感。在灿若繁星的优秀诗篇中,汲取先哲智慧,永葆赤诚之心,传承刚健风骨,开阔胸襟,宁静致远,养浩然之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诗风词韵 养浩然之气《古诗词课》读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