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月自我提升计划--社会素养(10)

每周一本书,进步不止一点点。这里是椰子私塾。

一个年轻女孩,她的父亲死了。多年不见的亲友们都前来吊唁。葬礼过后没多久,女孩的母亲也突然去世,又一场葬礼。再这之后不久,女孩的哥哥也去世……

这样非正常的死亡,显然不可能是疾病或偶然了

凶手最终被抓住了。就是那个女孩,她制造了后来的两次死亡。她谋杀亲人的动机是什么呢?图谋遗产?泄愤报复?都不是。

希区柯克式的答案:在父亲的葬礼上,她见到了一位英俊的远方堂兄。她对他一见钟情。于是,她尽一切可能,制造机会,以便于再见到他。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了解到。主张”我们拥有自身并随意处置自身“的自由至上主义非常不妥。你追求个人的幸福(如故事里的爱情)牺牲大部分的利益并不能我们接受。康德提出了一个合理的道德基础:人类的理性的存在,值得被尊重、应当享有尊严。也就是说,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买一个东西,那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一种欲望,这样的选择不是自由,这样的你是欲望的奴隶。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置于社会公正的框架下讨论。爱情的自由与道德。行为与道德之间如何判断是否有利于社会公正呢?康德说:自由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选择更有利的选项,而在于选择本身。判定行为是否道德主要取决于自由选择的动机,而不是结果。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康德的话呢?

道德:义务VS倾向:所谓义务,即我认为某件事是正当的而去做这件事。所谓倾向,即我认为某件事是有用的而去做这件事。即你做事的动机是否符合良善行为的特征。即使两个完全相异的动机产生了相同的后果,但其道德判定却决然不同。

自由:自律VS他律。当意志由自律决定时,我们受自己给定的法则支配,才是真正的自由。由于关于道德的判定只关注行为的动机,只关注目的本身。因此,只有在自律情况下才存在是否道德性。

理性:绝对命令VS假言命令。”如果想要A,所以要做B“的思维,是最典型的假言命令。绝对命令或者说是内在价值的认可,无需附加条件,认为某件事应该那样做,那么整体来看,他的行为是道德的。


10个月阅读40本书,包括:自我管理、沟通协作、心理学、逻辑思维、社会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商业素养、哲学素养、生活,每周一本书。希望能够做到——今天比昨天聪明一点点。

这是社会素养部分——《公正》(作者 迈克尔·桑德尔 )精读版的阅读笔记。Day-4/6。

Keep going.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个月自我提升计划--社会素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