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非暴力沟通》摘录(1-4章)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樊登读书里听了一遍,后来又问朋友借来,当时说要认真阅读,可惜放在床边2个月也未曾翻动,跟手机刷抖音比起来,看一本书总让我有很多的借口和理由,其实还是源于内心比较抗拒。

这次在加入一个觉察营的时候,我才发现, 大家在写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或事,产生的觉察,才发现一起都是源于学习了《非暴力沟通》。在好友的邀请下,我开始重新翻开了这本书。

花了2天的时间, 读了7个章节。基于这4个章节的内容,摘抄部分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内容。

1.非暴力沟通是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去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遇到问题,多观察,想好了再开口)

2.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都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学会倾听,听懂批评背后的需求,反馈需求)

3.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这源于异化的沟通方式。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我们大都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4.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人性本恶以及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以至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

5.异化的沟通方式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对于国王,贵族,领导来说,将人训练的具有奴隶般的精神状态符合他们的利益。(异化的沟通方式大家都不喜欢,但却跳不出那个圈圈,一直那样干)

6.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7.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在和孩子的沟通中,我90%的时间阐述的所谓观察都是添油加醋的评论,孩子每次都特别反感,而我不自知)

8.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人们认为感受无关重要,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感受和看法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被混为一谈,学会使用感受的词汇,能更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表达感受的时候,适当的示弱有助于缓解冲突)

9.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惯性的使用第二种方式)

10.批评往往暗含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求,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11.对于大都数人来说,人的成长会经历三个阶段:情感的奴隶---面目可憎----生活的主人

12.情感的奴隶,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们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就感觉不安,觉的有责任对别人做点什么。此时我们特容易把亲人看成是负担。(这一段描写真实的反应了我对我父母的情绪的感受,此刻我才意识到,在他们面前,我还是情感奴隶,我时常觉察到自己,我感觉自己有责任需要对他们负责,对他们的情绪负责,但自己很多时候,却感觉很累,很委屈,继而产生是包袱的想法)

13.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接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抱怨爱人,抱怨的背后的需求如果没有被读出,会感到生气,那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那就是提出具体的请求,那沟通才有进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非暴力沟通》摘录(1-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