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教育时报》的三次美好相遇

  我和《教育时报》的三次美好相遇

      郑州市第十九初级中学 姚孩

    这,是我和《教育时报》的美好相遇。                                            ——题记       

      这,是我和《教育时报》的第三次美好相遇。

    不久前,拙作《“三用”“三借” 助力开学更畅通》发表在2021年8月19日的《河南班主任》公众号上,这是一个让我一直追随学习的公众号,当期还是同两位班主任届的“大咖”同篇,让我总有惶恐之感,能名列其中,也让我倍感被照顾与鼓励。后又发表在8月24日出版的《教育时报》上,更是令我惊喜,这可是一个让我仰慕了十年的教育专业报纸啊!

    这种惊喜,让我确信,这就是我和《教育时报》的又一次美好相遇,仔细数来,应该是第三次了。和《教育时报》同样美好的相遇其实还有两次。

              第一次美好相遇

      十年前,还不熟悉《教育时报》,但是突然就对这个报纸心向往之,这种突然的向往,其实直接源自于同《教育时报》总编辑刘肖老师的一次美好相遇。可谓:遇人而后遇报。

      刘老师是那年万山培训讲座的主讲人,那次讲座让我收获满满。讲座结束,我们几个年轻人刚好和刘老师一起结伴登山,刘老师对年轻人格外关照,路上拍照留念,互留电话,为了鼓励年轻人,回郑后还给我们人人赠书一本。收获知识,获得引导,还能得到赠书,这,绝对是一种最美好的相遇。

      刘老师,这份对青年老师的热心,令人感动,至今想来,依然暖心,催人奋进。

      真没想到,这次相遇,不仅仅有赠书之获,还有“赠文”之获。此后十年间,我也曾多次网搜过如何给《教育时报》投稿,却一直不得其法,无奈偶有小文只好别投他处。但我一直关注着刘老师的“石榴树下”公众号,我关注着《爸爸哪儿也不去》,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开始记录自己的亲子陪伴故事,至今已成文数十篇。我关注着《姥姥,我把你的勺子丢了》,所以我也写出了一篇怀念姥姥的诗歌《我的两个“姥姥”》,我的亲戚看后都无不留下思念的热泪。我关注着《千秋之爱》,所以我也写下了《思星》和《没有母亲的母亲节》……

      期间,也曾冒昧发过几篇小文请刘老师指导,刘老师的回复依然是在鼓励后学。

      这些“果实”都可以称得上是我和《教育时报》第一次美好相遇的成果,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我和《教育时报》的第一次美好相遇。

              第二次美好相遇

    再后来,我又渐渐爱上了《教育时报》的系列公众号矩阵。每每被矩阵里的人和文深深吸引,于是在2020年元旦和杨卫平老师和另一位同事一起参加了《教育时报》和《河南教师》主办的“2020年河南教师新年读书会”活动。十年后,再次见到刘老师,再次聆听演讲,依然如十年前一样激动,不,应该是,更激动。因为见到了很多之前目睹文字而未谋面的“老朋友”、“同路人”和“引路人”。会上,我还有幸参与幸运抽奖,抽中了一本李迪老师的新书。

      这可以称得上是我和《教育时报》的第二次美好相遇……

              第三次美好相遇

      回到这篇与《教育时报》第三次美好相遇的文章,此文前后历经五次修改,方才成稿。加编辑老师之修改,共六次,才发表在《河南班主任》和《教育时报》,可谓生动诠释了“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

    此文成文过程,要特别感谢杨卫平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二稿,三稿,四稿成稿后的整体指导与把关,让我深深感受到杨老师对待写作之严谨,对待后学之用心,每次杨老师都会直接电话指导,谆谆教诲让我受益良多。

      同时,还要特别感谢《教育时报》罗老师的精妙修改和热心喜讯。此文的发表对于坚持实践书写的我是一份鼓励,鼓励我继续坚持读写实践。对于配图中的学生越、祥、涵来说也是一种鼓励,鼓励孩子们继续坚持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前几日发新书时,三个孩子中的祥和涵刚好也在十个发书志愿者之中。发书结束前,刚好收到罗老师的发稿喜讯,马上同两位“主人公”一起分享喜讯,并合影留念。我用照片定格了两位孩子美好灿烂的笑脸,也让这份和文字快乐相遇的美好永远得以纪念!

      三次相遇,两次是“以书相赠”,一次是“以文相投”和“为文发表”,都和书籍相关,都和文字相联,这样的相遇,多么美好……

      我在感动着,期待着,也努力着,只为让这样的美好相遇,再多些,再多些……

【鸣谢】

      言难尽意,文短情长,寥寥数语,算作后记,再次致谢。

2021年 8月28日 17:39-20:50

【1600字】


【附第三次美好相遇的文稿】

“三用”“三借” 巧施行 助力开学更畅通

          郑州市第十九初级中学 姚孩

      每次长假后的开学,都是师生间的一次美好相遇。既然是美好相遇,就需要做好一些美好的准备。

      虽说这次开学因疫情而多了些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也难免给师生和家长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但作为老班,我们可以用确定性的努力行动去稳定家校的情绪,传递教师的温情,凝聚家校师生力量,助力我们的开学更畅通。

                巧借“三用”稳情绪

1.用阅读疏导学生焦躁情绪

      最是读书能解暑,最是读书能怡情。

      假期里,我们安排了班级读书计划,包含学生自读、师生共读和亲子共读三部分。

      疫情中,我们师生不但共同精读了《苏轼词选》、《范仲淹词选》、《欧阳修词选》等名家词选,还在抗战胜利日和日本投降日等节点,师生共读了林徽因的《哭三弟恒》等。这些阅读,让师生和作家一起感悟灾难,读懂家国,也让学生可能出现的焦躁不安情绪,有处排解,有人安抚。

2.用写作记录抗疫点滴感想

      最是写作能抒怀。

      抗疫特殊时期,需要特别的记录来铭记。我们用师生共写暑期日记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关注社会,书写疫情期间发生的动人故事。大多数孩子已写下近20篇,而作为班主任的我,已写下近40篇,8万余字。很多孩子都记录了自己参加抗洪抗疫志愿服务的故事,那里书写着大写的责任与担当。

3.用网络和学生聊聊假期经历

      最是聊天能传情。

      假期里,学生把师生共写的暑假日记分多次用微信发给我,我则借此了解孩子们的假期所思所想,并给他们点评鼓励。这样,暑假里的师生沟通就一直得以延续。见字如面,老班抓住时机,了解孩子情绪,或正向引导,或鼓励强化,让孩子感受到网络背后的老班情谊。这样还没开学,师生已通过网络通过文字,见了面,心理上就好像已开学般有了亲切感。

                巧用“三借”蓄新力

1.借钉钉打卡传温情力量

      打卡也能传温情。

    每天钉钉打卡,是抗疫期间的必修课,也是很多老班的头疼事。其实,不必头疼,转念一想,这不也是难得的家校沟通助力顺利开学的机会吗?

      我每天三次提醒家长健康打卡,先群里提前提醒,中间私信提醒,最后未打卡的再电话提醒。每次提醒都是一次沟通,每天三轮提醒,就有三轮沟通,家校沟通多了,我更理解了家长的各种不易,家长也更能体会老师耐心提醒背后的温情,则假期里和开学后的家校配合就更给力。

2.借公众号推文传递智慧动力

      推文促动教育力。

      暑假里,家校配合不能断,教育引领不能停。我每一篇原创教育文章,都会通过班级公众号“我的海翼我们的班”推送到家长群。来引导家长思考教育话题。为引导孩子规划暑期,我写了《计划和总结,让成长走上快车道》;为鼓励亲子读写,我写了《用读写思悟,去守护精神健康成长》;为提醒关注健康,我写了《劳逸结合,让孩子的成长更科学》;为倡导志愿服务,我写了《知行合一,才能让读书的价值不断提升》……

      一篇篇原创教育推文,让暑假里的家校和亲子沟通充满智慧,总能共情,也让家校教育合力蓄势待发……

3.借志愿服务聚新力

      志愿精神聚新力。

      亲身经历了抗洪和抗疫的孩子们,才更能体会到成长。所以,我们倡导亲子弘扬志愿精神,携手共同恢复美好家园。抗洪时期,朋友圈里,几乎每天都有我们师生、亲子参与志愿服务的画面,我们师生还一起去为福利院的孩子们送去了衣物和食品。抗疫期间,孩子们也亲子一道力所能及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这些家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里,传递着家校师生携手共进的力量,这力量就是开学前建设新学期的新动力……

      当洪灾降临,当疫情来袭,当不确定出现时,不必慌张,我们还有很多可以确定的工作可做。巧借妙用“三用”“三借”,用行动稳定家校情绪,用行动聚集家校合力,那么无论哪种开学方式,我们师生家校都可以骄傲地说:新的学期,来吧,我们准备好了!

【1500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和《教育时报》的三次美好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