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可以弹她“脑壳”,未来她“甩门”离你而去

从工作室返家的公交车上,一位扮相时尚的妈妈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不是因为穿着亮眼的颜色,而是整个车里都是她的声音。

她很自豪地给身旁的同伴叙说着自己如何教女儿记忆单词的过程。注意到被同伴抱着坐在座椅的孩子静静地看着窗外,忽而回头看看妈妈,妈妈时不时还会得意地说:“是不是这样啊,只能这样才能记住是不是?”

妈妈比较欣慰地介绍着她对女儿的必杀技就是:“弹脑壳”。在同伴苦恼自己孩子记忆单词比较费劲的时候,这位妈妈亮出自己的成功秘籍:“我们家的这位,我跟她说,如果她记不住,我就是弹脑壳,多弹几次,以后不出三遍就记住了......”

她开心地诉说着自己的教育心得。同伴听的目不转睛,笑声相伴,孩子越发的安静。不知道此刻小女孩的心里是怎样的?或许她自己都不知道,只是顺着妈妈的意思去做,根本也没时间思考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妈妈关注的是你怎么把单词记住,而孩子关注的是妈妈如何能够与我一起想出适合我记忆单词的方法。惩罚的手段仅仅只是逼孩子被动发挥学习力,而与孩子共同去面对记忆单词的难题,引导孩子想出让自己感觉好的方式,才能最大化,并且持久,递增地提升孩子“自发”的“学习力”。

惩罚的方法短期有效,长期的给孩子的学习带来被动的效果,不说不动,不骂不动,不打不动;(学习是父母的事,我只是替他们完成他们的心愿。)

启发式、共同想出解决方案的方法,短期有效且会与原有方法反复,坚持下去,孩子不但学会如何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自主去学习。(学习是自己的事,为自己未来更多的选择而努力。)

惩罚互动过程中,孩子的感受被一点一点地藏了起来,孩子的安静与妈妈的气质轩昂形成了极度的反差,妈妈陶醉在惩罚带来的短暂喜悦当中,没有人愿意去打破这个情景,因为如何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案是妈妈自己的决定。没有人可以去干涉这个决定的过程,也没有人知道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即便是孩子有感受,她也无法描述的准确,还有一个方面,孩子宁可愿意接受惩罚也不愿意失去妈妈对她的关注和爱,因为孩子们都非常非常地爱自己的妈妈。

在“爱”这个天枰上,我们的孩子与我们付出的“爱”,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未必是平等的。只不过决定着平衡的事情是那么微不足道地存在于生活的每个细节当中。细小的互动细节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逐渐地积累,积累的速度和数量,其实孩子自己都是不知道的,他们仅仅只会感受到特别剧烈的冲突,但当积累到一个满点的时候,孩子就会爆发,这个爆发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征兆。它来的很突然,有时候甚至会惊的父母目瞪口呆,可是这的确就这样发生了,只不过我们成年人对面对孩子的心理成长知识和发展过程抱着“一点都不在乎”的态度而已。

"家庭教育学"首倡者、50年教龄的董鑑沅董校长这样谈教育: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教育可以让孩子不会变恶;如果人性本恶,那么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向善;如果人性本无,那么教育可以让孩子明白是非,人情善恶......当然,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的;从小的细节来讲,教育可以让孩子增长智慧,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使孩子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育是成才的关键因素,而家庭教育在教育环节当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董老还提到: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我们都可以通过教育,让他走上成才之路。事实上,这个世上从来就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

如果我们只关注的是他们如何做才能满足父母此刻情绪的期待,那么孩子呈现出做事拖沓、不自信、在外边不敢说话,回到家是霸王、玩手机、玩网游、顶嘴、不听话、等等这些行为时,也就不足为怪了。

要想让孩子知道如何合作共赢?

如何控制情绪?

如何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

如何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如何让孩子懂得孝顺?

如何能和孩子有效沟通?

如何能让孩子听你说?

......

解决或者尽可能规避孩子不良问题的发生,

第一步,必须从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开始。

而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的重中之重是:父母对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信念、需要)的认识和学习,以及运用于实践中的坚持,从而增强爸爸妈妈们的“父母力”,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效影响(引导)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在你可以弹她“脑壳”,未来她“甩门”离你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