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振(有源晶振、无源晶振)构造,工作原理。

一、晶振分类

一般晶振分为两种:有源晶振无源晶振

有源晶振也叫晶体振荡器,Oscillator;无源晶振有时也叫无源晶体,Crystal,晶体谐振器。至于哪个名字更专业、更准确,我觉得无需争论,名字只是代号而已,大家工作中沟通能知道说的是什么就行。

简单来说,有源晶振自己供上电就能输出振荡信号;无源晶体必须额外增加电路才能振荡起来。

晶振(有源晶振、无源晶振)构造,工作原理。_第1张图片

以上分类是从使用角度来说的,如果我们单看晶振的内部构造,就会发现有源晶振内部是包含了一个无源晶振,然后再将阻容、放大等电路也包含进去,整体封装好再给我们用。

晶振(有源晶振、无源晶振)构造,工作原理。_第2张图片

有源晶振内部构造包含了无源晶振,所以一般来说,有源晶振比无源晶振要贵。另一方面,我们只要了解了无源晶振的特性,有源晶振也就差不多了。毕竟,有源晶振可以看成是无源晶振做成的一个具体电路,供上电就能输出振荡信号了。

所以,下面我们就只看无源晶振(晶体谐振器)。

二、晶体谐振器构造

首先,晶体谐振器里面的晶体指的是石英晶体,化学式是二氧化硅SiO2。

石英的特点是:热膨胀系数小、Q值高、绝缘等。

晶振(有源晶振、无源晶振)构造,工作原理。_第3张图片

石英可以做成晶体谐振器,主要是利用了压电效应。压电效应又分为正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以下是百度百科对其的定义:

晶振(有源晶振、无源晶振)构造,工作原理。_第4张图片

意思对应下图:

晶振(有源晶振、无源晶振)构造,工作原理。_第5张图片

晶体的构造示意图如下:

晶振(有源晶振、无源晶振)构造,工作原理。_第6张图片

上图左边是晶体构造的示意图,右边是我们常见的晶振的符号,二者是不是很像?

根据对前面压电效应的理解,晶体可以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然后机械能又能转化为电能。如果给晶体通上交流电,那不就是一会儿收缩,一会儿膨胀,这不就是机械振动吗?

我们知道,机械振动的物理尺寸和结构固定之后,它本身一般就有一个固有的振动频率。当外加信号的频率与固有振动频率相等时,就会发生共振,产生谐振现象。

显然,晶振的频率,应该说的就是这个固有振荡频率。再从无源晶体也叫“晶体谐振器”,此处的“谐振”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除此之外,既然工作原理是机械振动,那么性能自然跟晶体的尺寸和结构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方面我也查了一下,确实如此。

三、晶振频率与切片厚度,切割工艺的关系

切割工艺,就是对晶体坐标轴某种角度去切割。切型有非常多的种类,因为石英是各向异性的,所以不同的切型其物理性质不同。

切面的方向与主轴的夹角对其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频率稳定性、Q值、温度性能等。

晶振(有源晶振、无源晶振)构造,工作原理。_第7张图片

常见的切割类型有两种:AT和BT切。

同种频率的晶振,AT切比BT切的温度系数要小,切片厚度要薄,但是Q值比BT切要低。

下面是晶体频率同切片厚度、切割类型的关系:

晶振(有源晶振、无源晶振)构造,工作原理。_第8张图片

一般晶振手册中也会给出切割类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这个参数呢?

晶振(有源晶振、无源晶振)构造,工作原理。_第9张图片

四、特殊的晶振——32.768Khz

从上图可以看出,AT切的20Mhz晶振的切片很薄,只有0.083mm,但是频率降低到32.768Khz,如果还是AT切,那么厚度就是0.083mm*20Mhz/32.768Khz=50.66mm。

显然,这个尺寸太大了!

我们现实中看到的32.768khz的晶振显然是没有这么大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32.768Khz的晶振不是AT、BT切,应该是别的方式。

32.768Khz一般是音叉的结构,就是下面这种:

晶振(有源晶振、无源晶振)构造,工作原理。_第10张图片

我想,可能就是因为常规的AT、BT切片方式做不了低频的晶振(尺寸太大),所以32.768Khz这样的采用这种音叉结构。

这让我想起当年一开始使用32.768Khz晶振的时候,被迫选了个MC-146封装的,当时还觉得奇怪:别的晶振都能做成3225这种封装的,就你搞特殊,封装长得这么奇怪……

晶振(有源晶振、无源晶振)构造,工作原理。_第1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晶振,电路设计,硬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