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 莎士比亚书店

        几个月前在书店里看到《乞力马扎罗的雪》。笔法独特,往事在现实中穿插,有种动人的哀伤。后来读到一点海明威的资料。他的生平堪称奇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据说一战时,作为驻欧洲记者,他的生活十分优渥,随行有司机保镖。可是他热爱写作,辞职专心写小说。生活变得困难一些。后来,他成名。仍然和战争摆脱不了干系。他长居古巴。晚年,病患缠身,精神痛苦。这时,意外的幸运光顾。二十年代他在巴黎住的酒店,在地下室里找到一只多年前他寄存的箱子,里面存放着他的手稿。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版权不归我,真想把右下角的标记去掉……对,这是海明威年轻的时候。)

        往事扑面而来。甜蜜的,动人的,有趣的,文艺的,是他的记忆,也是当年的巴黎。那时的巴黎,有很多咖啡馆,也有很多作家诗人,他们在咖啡馆写作。他在那里结识乔伊斯、菲茨杰拉德,他在莎士比亚书店借书,他在丁香园咖啡馆写作。他很穷,连取暖都成问题,但他有爱妻,有好朋友,有书店。他过得清贫而丰富。他的笔下,时时可见他对爱妻的深情,他们彼此相知,爱同样的书,爱同样的酒。虽然缺钱,他们有很多的爱。在巴黎,他还认识了另一个传奇,菲茨杰拉德。他陪菲茨杰拉德去里昂取回汽车,旅途中菲茨杰拉德不停地喝醉,使他们错过所有的原定计划,他只得照顾这个男版林黛玉。熬完这段旅程,他回到家中对爱妻说,以后再也不和不爱的人旅行。然而,最后的文字里,他坦承,自己与另一个姑娘深陷情网,可他仍然很爱妻子,希望这一切没有发生,希望与妻子相守一生。巴黎往事至此结束。

        巴黎之外,他的人生继续精彩,写小说获大奖。这个世界也继续经历不同的战争,二战,西班牙内战……然而,那时的巴黎,那时的海明威,那时的作家们,那时的咖啡馆,都成为永恒美丽的风景,留驻在那个美好的年代—二战的阴影还没有到来,他与妻子相爱,菲茨杰拉德还是他的好友。作者在扉页上写着:如果你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此后一生,不论去哪里,巴黎都与你同在,因为她是流动的盛宴。私以为,这不是(或不仅是)对一座城的表白,而是对自己和那座城市的流金岁月的回望。

        这本《流动的盛宴》里最著名的地标就是莎士比亚书店。书店主人西尔维娅是一位慷慨的女士,见海明威手头紧,便不收押金允许他借书。这家书店是当时文人最爱的书店。二战中,巴黎被德军占领,书店也关门。五十年代重开。六十年代,原主人西尔维娅过世,美国人乔治 惠特曼买下她店里的书,也继承了店名,并在莎士比亚诞辰四百周年之际重开。惠特曼本人也是文人,爱好诗歌,是杰克 凯鲁亚克同时代的人。他移居巴黎后,便投身于书店的经营。数十年后,老店主老惠特曼在80岁荣休,他的女儿(也叫西尔维娅)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继续经营这家书店。

        起初,老惠特曼在书店开辟出一小块地方,供年轻作家在此短住。曾经在这里住过的作家都会留下一份简短的自传。如今,这些作家们的自传集已成为书店独特的财产。书店一直致力于鼓励年轻作家、未成名又内心年轻的作家,为此创办了巴黎文学奖。书店一直坚持每周举行一次免费的文学讲座。从它创立至今,书店一直都是巴黎的文化地标。作家、艺术家和知识分子都喜欢来这里,聆听它、体验它、阅读它。这里,不仅有书,还有思想和文学的交流。如果它只是一家书店,延续百年令人惊讶。如果它只是以过往的名人踪迹为傲,似乎有点浮华。可是百年来,新作家在这里崭露头角,讲座和讨论一直在这里继续,文学和思想在这里盛放。这令人感动。

        如果你要去巴黎,去看看这家书店。如果你不去巴黎,可以读读这家书店的简史,读一读那本《流动的盛宴》。它不是巴黎,它不仅仅是巴黎。

你可能感兴趣的:(之四 莎士比亚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