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进度:第169至268页
阅读时长:60分钟
要点摘录:
1、主题为“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的讲座,其核心观点就是,父母不要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而应该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自由,那样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样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
2、其实,所有的孩子一开始都是“成为自己的人”,但抚养者们非得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自己的孩子,于是孩子的意志就被压制了,最终在不同程度上丢失了自己。
一如撒旦的“养育婴儿的计划书”,很多父母在塑造孩子上都在扮演“行使赏罚的天使”这个角色,他们要求自己的孩子达到某个条件,如果达到了,就奖励他,如果没达到,就惩罚他,于是孩子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而逐渐变成了父母意志的产物。结果,在家中,他们很容易被父母的意志所左右,在学校,也很容易被“行使赏罚”的老师所左右。
3、老师们的赏罚手段对这个孩子几乎无效,他们夸奖他没用,惩罚他也没用,这个孩子不会轻易偏离自己的轨道。但同时,他也决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儿童,因为他的内心自然会指引他走在自己所渴望的道路上,而这样的道路很少是不对的。
4、喜欢使用奖罚手段的父母和老师,都渴望控制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长变化,那样孩子就是他们意志的结果,就是他们的作品。但依照摩门教的传说,这就是行使撒旦之事。
5、国内知名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写了《爱和自由》一书,大致的观点是,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爱与自由,缺一不可,而如果他既获得了充分的爱,又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他一开始就会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而最终也势必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
6、婴儿不是白纸,不是空瓶子。父母或成人可以扭曲孩子,让孩子成为一棵歪歪扭扭的树,但不能决定孩子是成为一棵杨树还是柳树。家长最多只是将本是杨树的孩子修剪成柳树,但孩子内心总是渴望成为他自己的样子。
7、感觉,是孩子碰触任一事物时,在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这份感觉,会滋养他的胚胎发育。
8、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声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9、每个孩子天然有他们的使命,而若父母想决定孩子的命运,他们就是破坏了孩子的命运。
10、与妈妈和其他重要亲人的每一次分离都是痛苦的,每一次都让幼儿们担心自己被抛弃。接下来,他们不得不在没有妈妈和亲人陪伴的情况下独自闯世界了,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幼儿园小班开学时,第一次彻底离开家的孩子们总是哭成一片。哭是因为心疼,因为分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疼。
11、无论分离有多疼,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12、再亲密的两个人,也是两个人。如果不懂分离,那么,两个关系亲密的人就会粘在一起,而这是很多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
13、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称,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因为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亲子关系如此,师生关系、情侣关系等亲密关系也莫不如此。
14、在处理分离上,会出现三种结果:
第一,成熟分离。一边给予爱,一边坚定地告诉孩子或亲人,你是你,我是我。第二,拒绝分离。这样的关系不一定亲密,可能还非常恶劣,但关系中的两个人必然会粘在一起,仿佛在演爱与恨的双簧戏。
第三,单纯分离。虽然名义上是亲人,但拒绝爱与亲密。如果两人都是成人,这种关系很难维系,如果是亲子关系,那么孩子会遭到难以挽回的伤害。没有分离,孩子不能成人,没有爱,孩子一样不能长大。
15、分离期是一个微妙、复杂而多变的心理过程。马勒又将它分为四个亚阶段:身体分化期、实践期、和解期和个性化期。
16、可以这样说,妈妈的爱让幼儿找到自己——自己的内容就是对妈妈的内化。但是,只有分离才能让幼儿成为自己。
17、谁最爱他,谁的爱与分离就越重要。但最关键的,仍是与妈妈和爸爸的爱与分离。
阅读感悟:今天的内容非常有爱!很适合已成为父母的读者认真阅读与细细体会,尤其是对婴儿、幼儿成长心理的分析,很值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