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奶奶住在十字街往西第二家,她的名字叫刘芬,年轻时可漂亮了,鹅蛋脸长辫子,大个子大脚丫,高中毕业,会干农活、会俄语、还会编草鞋,是十里八村最优秀的姑娘。
这么好的条件,媒人踢破了门槛子,最后,刘芬选择了同村的木匠刘锯。因为刘锯勤劳能干有手艺,在那个年代,有门手艺相当重要。
刘芬姑娘感觉,木匠比瓦匠干净,而且木匠这活还养老。为什么说木匠比瓦匠养老呢?因为瓦匠主要是拿瓦刀盖房,年龄一大就上不得高了,即使你身体健康,腿脚灵活,也没人接敢让你上架子,所以就吃不上这碗饭了。但是木匠呢,就不存在爬梯子上高的问题,即使年龄大了,只要手脚能动,就还能做木匠活。最重要的是,对于刘芬这种学历比较高的文艺女青年来讲,木工活极具艺术性,她喜欢会这种手艺的男人。
新婚的家具都是刘锯自己做的,那时候院子里种树多,砍几棵就够了,迎门橱、大衣柜、还有两把椅子和一个床。床不是用来睡觉的,摆在外间屋,放锅碗瓢盆,睡觉是在炕上。
刘芬和刘锯是冬天结的婚,第二年秋天,他们的大儿子降生了。这娃娃长得脸盘随娘,肤色随爹,白白的,但是不胖,那时候吃的不好,胖娃娃很少。
刘芬开始催着娃他爹,给娃做个婴儿车。那时候婴儿车极少,孩子们都是在地上爬,捡到啥吃啥。刘锯虽然是二十八岁的成年人了,又是专业木匠,但在他脑海里并没有婴儿车的样本。
于是他走遍了方圆三十里的大街小巷,穷乡僻壤,根本找不到这种物件。最后,还是娃他娘刘芬画了一张图,那是在她上高中时,在县城的同学家曾经见过婴儿车。
图纸就画了一个大概轮廓,娃他娘提出了要求,婴儿车要尽量做的宽敞些,高度一米,长方形,两头有座儿,中间搭一层平台,像小桌子,娃可以坐着趴在小桌子上。座位和小桌子要做成活的,随时可以拆卸。另外,婴儿车的围栏设计一个小门。
可把娃他爹愁坏了,心想这个有文化的老婆要求太高,不得不用全部的身心去做这个婴儿车。首先要考虑可以拆卸的座位和平台怎样设计方便合理,结实没有危险性,还有围栏的小门怎样弄,工艺越复杂难度越大。
三天后,娃他爹刘锯开始下料了,用的是洋槐木,当时农村种洋槐树比较多,这种木头是做家具的好材料,结实耐用,纹理好看,耐水湿抗腐蚀,同时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不过这种木头要提前处理,不然容易开裂,老年间都是在水塘泡个一年半载,捞出来放阴凉处晾干就行了。
婴儿车的轱辘也是木头做的,选的梨木,纹理好看细腻,而且比较耐磨不易腐蚀。
说起来挺讲究,但并不奢侈,这些木料在农村都很好找,尤其对于一个木匠来说,更不费劲。木匠都有收藏木料的习惯,一块巴掌大的下脚料也舍不得扔,如果足够结实,它会是做净面刨子的好材料,净面刨是木匠手中最小的一种刨子,用来美化家具表面。
用了五天的时间,刘锯把婴儿车做成了,娃他娘验收合格,并给予极高的评价。
接下来就是等待的时间,什么时候这个小娃娃就可以坐在婴儿车里了?俗话说:三翻六坐八爬爬。得需要六个月,对,六个月娃娃的头就可以挺直,会坐了。
不行不行,娃娃躺着的这几个月怎么办?刘锯还要出去干活,刘芬也不能光在炕头守着。对此,娃他娘提出对婴儿车的修改意见,娃娃要能在婴儿车里躺着。当初在同学家看到的那个婴儿车也应该有这功能,只不过看到的时候,它呈现的是六个月至一周岁娃娃待在里面的状态。
刘锯表示这很容易,座位和平台都是活动的,拆下来不就行了吗?娃他娘认为不妥,那样倒是可以躺,但挨地面太近。那会儿把中间的小桌子设计成可以升降的就好了,再改不太好改,干脆把小桌子拆下来,做一个和两边座位一边高的平台,填补两个座位的空隙,娃娃就可以躺在里面了。这个改动不难,娃他爹还没到中午就大功告成。
三个月的娃娃对婴儿车高度喜欢,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一躺在里面就手舞足蹈。冬天外面太冷,是不能推出去玩的,只能在外间屋里间屋转悠转悠。
冬天是农闲的季节,但是刘芬和刘锯两口子不歇着,刘锯要出去做木匠活,刘芬在家编草鞋。编草鞋是一项祖传的技能,但不是每家都有这种技能。草鞋有用玉米皮编的、有用草绳编的、有用蒲草编的。其中用蒲草编织最复杂,还要用木楦撑着编。这种草鞋轻盈舒适,透气不臭脚,冬天夏天都可以穿。
刘芬在外间屋编草鞋,娃娃躺在旁边的婴儿车里,时不时的把小手塞到嘴里吮吸着,高兴了“哼哼呀呀”自言自语,不高兴了“哇哇”哭两声,娃他娘刘芬赶紧晃晃婴儿车,来回推几下,娃娃就又安静了下来。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娃娃六个多月了,可以稳稳的坐在婴儿车里。你别小瞧这坐起来,坐起来让人感觉到他长大了很多,真正成为家庭中的一员了。对,开始事儿多起来,用各种手段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不能忽视他。
天气暖和,可以推着婴儿车出去转了,其实也不必走多远,往东推几步就是十字街,一个村的中心位置,过来过去的人很多,乡亲们开始聚拢过来看,啧啧称赞。爱开玩笑的街坊张嫂说:“瞧这娃,这小车,还是大锯兄弟手艺高!”
一句话说的刘芬直脸红,不用她回复,旁边王大妈就替她说话了:“张嫂,大锯兄弟手艺高,也让他帮你造一个……”
王大妈话没说完,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那时候的农村就是这样,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娱乐活动,嘻嘻哈哈的开玩笑也是一种生活。玩笑过后,街里街坊的女人们开始追着刘锯大木匠造婴儿车了,这活儿纯属是帮忙,你说不算什么大工程吧,做起来还挺麻烦。刘大木匠让她们排队等着,等农闲的时候,再加上木匠活也不多的时候,才能帮忙做婴儿车。
婴儿车真的很实用,甚至可以推着娃娃到田间地头,放在树阴凉下,娃他娘刘芬在地里劳作,娃睡着的时候要盖上小被子,娃哭的时候要过来哄一会儿。带着孩子干不了多少活儿,早早的就要走推着娃娃回家。
日子过得很快,娃娃会站起来了,这个阶段需要把座位和小桌子拆下来。娃娃站在婴儿车里,扶着边框挪动,他开始会胆小,一点一点的移动。后来胆子就大了,可以在里面一圈一圈的转,这就离会自己走路不远啦。
学走路还需要一种辅助工具,那就是早期的木头学步车。先用木棍做一个工字形,再用两根木棍从工字的上下两个中点延伸到一个点,钉好,安装三个木头轱辘。娃娃在能站立还不会走的时候,推着这种小车往前挪动,学走路很快的。
娃娃会走路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婴儿车车闲了下来,刘大木匠想着手里的婴儿车订单还有好几个,于是跟老婆商量,不如把婴儿车借给别人,就少做一个。提议遭到老婆刘芬的强烈反对,因为她又怀孕了。
转过年,二儿子出生了,婴儿车又派上了用场。二儿子又胖又淘气,在里面跟小牛犊子似的,但结实的婴儿车完全经住了考验。
后面的日子刘芬和刘锯又生了一个儿子,婴儿车这些年几乎没有闲着,两口子也忙碌并快乐着。
三个儿子先后都上了小学,学习非常好,这与母亲刘芬的文化程度高是分不开的。母亲高中毕业,这个学历在那个时候完全可以当老师的,孩子们有不会的题她耐心的在家辅导,成绩在学校都是名列前茅。
孩子上大学花销很大,在当时一般的农村家庭供一个大学生都很费劲,何况他们是供三个。
幸运的是赶上改革开放,农村手里有了点钱,开始盖新房子,添置新家具。刘芬的草鞋虽然没有了市场,但是她能帮助丈夫做木匠活儿。
时代在变,家具市场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实木家具太笨重,不好搬动,轻质的新型板材家具既便宜又好看,很快形成了新的潮流。刘大木匠转变思路,开始学做新式家具,新式家具做起来好做,上漆是核心技术。
对上漆技术的攻克要归功于刘大木匠的老婆刘芬,多年的书没有白读,当然书里没写着怎样上漆,但她比别人的思路广。经多方学习,明查暗访,终于把这套技术掌握在手。
家具上漆之前先刮腻子,晾干后用砂纸打磨平,再上一层底漆,底漆上面用专用滚子画木纹,最后刷透明漆。这样做出的家具像镜子一样平,并且光彩照人。
新式家具技术的攻克,让他们做家具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两口子更加忙碌起来。由于工艺复杂,半成品家具需要占用很大空间,东屋放着的那个婴儿车成了碍事的物件。
刘大木匠提出扔掉或者是送人,遭到老婆的强烈反对,说还要留给孙子坐。刘大木匠笑了,现成的手艺,等有了孙子重新做一个呗。老婆刘芬还是不愿意,因为这台婴儿车跟她有了感情,她看到婴儿车就仿佛看到孩子们小的时候,她非常怀念那段时光。
三个儿子结婚后都定居在城里,孩子也都是刘奶奶给带大的,孩子们或多或少也都坐过那台婴儿车。
后来老伴去世了,家里就留下刘奶奶一个人,孩子们多次请她到城里去生活,但是刘奶奶哪也不愿去。八十岁的她身体还算可以,能自己买菜做饭,买菜还是推着那台婴儿车,方便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