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指南:了解这4条原则,读书事半功倍

罗振宇有本书叫《我懂你的知识焦虑》,随着互联网发展越来越迅猛,越来越多元,大家对知识的焦虑火速飙升。

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职场小白,抑或是公司高管,都对自己的知识储备产生了深深的担忧和质疑。

买书、看书、听讲书音频、看公号大咖荐书成为了全民的文化消费模式。朋友圈中出现了“晒读书”的照片、一年读300本书等的口号。

有的人能做到读的书既多又精同时又消化吸收的好,有的人读了海量的书,却鲜有收获,这是什么原因呢?

读书不走心

很多人工作繁忙,事务缠身,为了读书也是拼了,见缝插针地随处可读,这种精神值得褒奖,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

因为读书时不走心,有人说这还用你说,不走心能做成什么事?

那我们来看下为什么会不走心?

首先,见缝插针也要看读书时的状态,如果心里惦记着工作中的一个方案、几个数据、领导的一句责骂,心烦气躁,没法把精力投放到书中,这时读书能真的读进去吗?

再者,一篇几千字以内的文章我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但一本书至少10万字,是自成体系有逻辑结构、层层递进的主体。

用零星的时间专攻读书,很大概率上会让思维“断片”,读完后,记住的内容基本都是零散的,等再过了个把小时、或者几天之后再读,已经衔接不上了。



读完没有输出

有人说,那是因为我都记在脑子里了,或者根本没有时间记录下什么。

我们说的读书之后的输出可以有几种形式:包括写读书笔记、给别人讲解或分享书中的内容、写拆书稿或讲书稿、画出书的思维导图、甚至做角色扮演、进行二次创作等。

至少要满足一样,才能满足你对读完这本书的一个阶段性输出。

因为读书的本质不在读,而在用。

或者是为了提升阅读速度,或者为了学到知识和技能,或者为了指导实践。

我们读完一本书,能记住的内容寥寥无几,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果不及时进行强化,很快就会忘记,内容都忘了,谈何应用呢?

强化的方法就是输出。

读过了一本书后,还来不及好好回味总结一下,就忙不迭地去读下一本,就好像吃饭一样,还没有消化品味,就去吃别的,最后只是走马观花的过了把速度的瘾,却没有实质性的收获。


​选书不考虑出版社

生活中,女人的护肤品、时装,男人的手表、汽车,孩子的奶粉、学校,大家都一丝不苟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好品牌,希望把钱花在刀刃上,独独在选择书的出版社上,却懒得动一动头脑。

正如人都有优缺点、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一样,出版社也各有自己的优劣势,选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需求,对应哪些出版社,应该是一个理性的读书人应该掌握的知识。


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读书后能有收获呢?

​做好读书前的规划

不仅职业需要规划,读书也要规划。

首先,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例如,如果你想要写垂直领域的文章,那就需要在一段集中的时间内密集地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并且每天写读书笔记。有针对性地输入输出。

其次,你读的书需要与自己的认知水平保持一致。有人听说历史类的书籍很好,热情高涨地买了一套,结果发现全是繁体字,根本读不进去。

还有的人英语水平一般,稍微长点难点的句子都分不清主谓宾,偏要读英文原著,那真是给自己找不自在。这些就是需求认知与实际错位的情况。

再次,读书的节奏进度掌控。尽可能在比较整的时间段内读书,避免匆忙、仓促、松散地阅读。给自己规定例如一周读完一本或者三天内读完等。

最后,针对不同书的类型选择精读和选读。比如经典文学小说类的书,要细细品读,重点看词汇的选择,人物的刻画、情节的构思;而工具类的书,我们可以捡干货来读,作为重点记忆对象。


选好出版社和译者

不同的出版社和译者各有千秋,同时让你阅读的体验也不相同,我们可以去相关的网站,例如豆瓣,知乎,查找已读过的人对书的点评,来侧面了解下哪些出版社和哪些译者的书更好更适合我们去读。

有读书经验的人总结了一系列选出版社的经验,例如你想选历史古籍类的图书,就要尽可能选择在这方面资历深的,如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

社科人文类的可以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经管类的书可以选中信出版社的;

总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静心读书,有效反馈

保证读书的时候心静,愿力强,不要为了读书,为了做样子,而“伪读书”。

胡适先生认为,读书有两个要素:精,博。精需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动用你全身的各个器官,全身心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收获是最大的。

有效的反馈,眼睛要深入到行文中去,理解内容;

嘴要时不时地提问自己再回答,加深对内容的掌握;

要走心梳理出书的脉络,找出主旨;

用手写下自己的心得感悟,作为输出的可见的有效形式。

最终的目的,是读完一本书之后,能弄懂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方法、技巧、行文脉络和逻辑论证。让自己从中收获成长所需的东西。

与书友互动共赢

一些读书类APP的运营模式是读者读一段时间,会奖励一定的读书币。读书币还可以用来购买电子图书。

还可以和书友互动,看他们对书中每一章的评论,有的网友写心得,有的网友摘记书中的精华句子,有的则发表深度长文。

资深读者的评论能帮助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

对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就像找到了知己一般,可以让你沉静下来,在书的海洋里畅游,而不是孤军作战,乏味无趣。

了解过这些后,就看你的实际行动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指南:了解这4条原则,读书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