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下面的这篇文字, 纯粹是在表达张慕天对他自己的期待, 是他为自己所制定的身为父亲的岗位要求和努力方向。 )
儒家偏向于积极进取, “士不可不弘毅”, 发奋努力做入世之事业, 为阳; 道家偏向于无为而治, “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 涵养出世的心胸, 为阴。 儒家和道家, 就是阳与阴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 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中庸中道。 儒释道的核心, 都是中道。
孩子同时需要阴阳两者的支持。
当说孩子需要“阳”的支持, 就是儒家所说的“童蒙养正”, 这里的“童”, 指的是包括两三岁在内的小孩子, 父母必须为孩子自小就建立规范, 以父亲的“佛”去强力引领和导正孩子累世习气中的“凡”, 如此就有了《弟子规》等“蒙学”经典。
当说孩子需要“阴”的滋养, 就会强调不要将父母自己的执着和染污传递给孩子。 老子说“复归于婴儿”, 孩子反而是父母需要学习的对象。 父母只需尽力提供一个相对更好的支持性环境, 孩子内在本具的“佛性”便可自然生长。 如此就有了奥修、 克里希那穆提、 蒙台梭利等的教导, 这是以父母的“凡”去随顺支持孩子的“佛”。 典型的例子, 有纪伯伦的诗:
《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
[黎巴嫩]纪伯伦(1883~1931) 原译:冰心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选自《先知》第四章“论孩子”
在慕天小的时候, 他所听到的大多是“小树苗要尽早掰正, 等长大可就难掰了”和“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以及“百善孝为先”等, 长大后所听到的大多是“不要污染孩子的纯天然, 不要打扰孩子的本初善”和“孩子是没有问题的, 孩子只是镜子, 照出的都是父母的问题”等。
克林顿的妻子希拉里说, “如果你想调动起美国人民的深刻愧疚, 只需跟他们聊一聊孩子就可以了”。 奥巴马说, 最令他感到骄傲的, 就是他没有错过一场孩子的家长会。 慕天认为, 奥巴马的这句话, 在无意中又加剧了很多父母的愧疚。
如果父母面对孩子总是愧疚, 那么, 一般来说, 这个“愧疚感”就会自动传递给孩子, 继而代代相传。 很多学心理学的, 认为孩子很脆弱很容易受伤, 就更加容易陷入自责了。 “幸福的童年疗愈一生, 不幸的童年让一生来疗愈”之类的东东, 把无数为人父母者都压得喘不开气。
根据慕天的观察, 最近这三十多年以来, “孩子没有错, 千错万错都是父母的错”之类的说法愈演愈烈, 已经造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家长们的普遍性焦虑和自责, 成为了全人类都竭力渴望摆脱掉的高度传染性精神新冠病毒。
这些话语, 本身并没有错, 问题在于人们只强调了这个“阴的真理”, 而忘记了它的对立面“阳”, 也是同样的真理。 “孩子的生命力非常皮实, 一点也不脆弱”, “累世的角度, 这一世的父母对这个孩子的影响微乎其微, 约等于零”, “祸福相依, 好变为坏再变为好再变为坏……. 除了佛陀, 无人可以看穿对错好坏在相互长远影响中的究竟”, “父母做得好的部分对孩子是滋养, 父母做得不好的部分对孩子是力量”, 等等, 这些也同样都是同等的真理, 绝没有谁比谁“更真理”。
自从佛洛依德的童年创伤理论流行于世之后, 使得上述阴真理和阳真理的比例持续失衡, 系统持续紊乱。 这些年, 美国常青藤高校联盟和中国名校的学生自杀率持续大幅度攀升, 触目惊心, 慕天认为, 这一定也与此阴阳严重失衡有关。 似乎心理学越发达的地方, 抑郁等心理问题就越加增多, 阴阳就越加失衡。 慕天猜测, 如果佛洛依德地下有知, 他或许会狠狠地扇自己两耳光吧。
与奥巴马不一样, 曾国藩在其孩子成长的绝大多数时间里, 都不在孩子的身边, 要么在外地为官, 要么十多年都提着自己的脑袋, 在战场上与太平军拼命。 曾国藩与孩子的连接, 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书信来完成的, 可这样的分离并没有障碍他成为举世最伟大的父亲(之一)。 慕天和梦竹通过系统排列代表过父亲曾国藩和儿子曾纪泽, 慕天认为, 这样的父子能量连接, 可堪称为万世父子的楷模。
能量显示, 曾国藩对儿子非常严厉, 同时又非常慈爱, 严厉和慈爱的两者浑然天成圆融无碍。 儿子曾纪泽对父亲非常恭敬和孝顺, 并深感荣耀。 在曾纪泽转身面对外在的世界时, 后背便自动承接到父亲宏大的力量和自信, 大刀阔斧雷厉风行, 自带一腔浩然英雄之气; 曾纪泽在面对自己的儿子时, 又会自动像父亲对自己那般, 非常严厉又非常慈爱。 如此父子间的爱与力量, 薪火相传, 延绵至今而不绝。
现在的这个时代, 大家都在强调父亲要跟孩子交朋友, 学猫叫狗叫, 似乎看不到还有谁在强调父亲应该要拿出气贯长虹令人敬畏的如山力量。
在面对孩子时, 如果父亲都活成了毫无自信、 瞻前顾后、 患得患失、 焦虑紧张、 自责连连、 瘫痪无力的小瘪三, 总在想些什么“孩子是不是又有了创伤了啊”之类, 那么 , 父亲如此, 孩子(尤其是儿子)又将会活成个什么熊样呢 ?
慕天心里很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任正非那样的铁骨铮铮的为父榜样, 而不是永远都只会写一些自艾自怜的鸟文章。 当年, 记者问邓小平如何看待文革后大量出现的“伤痕文学”, 邓公回了八个字: “哭哭啼啼, 没有出息”。
打一个比方: 假设飞机航班是一个家庭, 乘客相当于是孩子, 而开飞机的机长相当于是父亲, 乘务员则相当于是母亲。
机长(父亲)必须拿出他的力量和果决来领导家庭的方向, 当父母都有着极强的专业和信心的时候, 孩子(乘客)就可以自在地去探索自己的世界了, 或娱乐, 或看书, 或冥想, 或思考工作, 等等。
如果机长一边开飞机, 还显得自己很没个主见似的, 时不时就通过广播去问乘客们, “亲爱的乘客们, 您现在的感受怎么样啊? 你觉得我开得好吗 ? 刚才的颠簸有没有令您感到恐惧啊? 如果恐惧指数是从最低的一分到最高的十分, 那么, 您刚才的恐惧程度是多少分呢 ? 您给我的驾驶服务打几分 ? 请问您还有那些建议和意见 ?”
可想而知, 面对这样“体贴入微”的机长(父亲), 孩子将毫无安全感可言, 一定会惊慌失措的。 反过来, 当父母能够拿出排山倒海般的决断力和主见, 那么, 所有的乘客(孩子)就都可以放心了。 “拜托, 你就专心开你的飞机, 你不要来问我‘你感觉怎么样’, 你自己感觉怎么样才是最重要的, 你让我能感受到你的自信和专业, 我自动就把自己交托给你了, 你无需那么多的废话。”
父亲只需拿出作为父亲的力量, 不要老是去问孩子“你感觉怎么样啊 ? ” 而应该向孩子传递这样的态度: “如果你有需要想向我请教或和我讨论, 我会支持你”, 同时, 也仅仅到此为止就够了, 不要再有其他的拖泥带水。
孩子再怎么慌乱, 他只要看到父母如山如海般地“定在那里”, 他也就定了, 这就是孩子的安全感来源。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压力那么大? 就是因为父母亲都是焦虑不安的。 父母自己没有主见, 面对江湖六神无主, 父母自己体会不到生命的美好, 自然地, 在面对孩子时, 也就无法信任其能顺利走入社会并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当机长对自己的驾驶很没有自信时, 才会老去问“你感觉怎么样啊?”
一身浩然正气以身作则的自信父亲, 常是一言九鼎掷地有声, 极少会问“你感觉怎么样啊”, 而只是给出一两句清晰有力的话语, 令孩子当下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或回去慢慢参悟, 而持续受用终生。
这似乎对父亲自身的要求非常高, 如果父亲没有曾国藩左宗棠这么完美呢 ? 慕天认为, 只要很诚实地接纳自己和孩子的现状, 就可以自动彰显出巨大的力量。
父亲是一飞冲天的雄鹰, 带着像小鸟儿一样的孩子一起去飞翔, 去摸爬滚打, 去顽强地战风斗雨, 去探索那个有趣又刺激的世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母亲就像是那个飞机乘务员, 很温柔细腻地呵护、 体谅和关怀孩子。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给孩子以阳光、土壤、水分和空气, 去涵容、疗愈、滋养和承载孩子。
父亲的阳刚带领和母亲阴柔守护, 两者对孩子都很重要。
德国系统排列大师菲利普老师说, 父亲和母亲都是家里的老板, 都要拿出老板的力量。 有的母亲认为在亲子教养方面, 父亲只是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自己的助手, 他坚决不认同不接受这样的“副手”角色, 老师自己从不惧怕因教养观念的不同而在孩子面前和他的妻子发生激烈争吵, 他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得到来自父亲的强大力量。
作者: 郭维祥
2020年7月2日
(本文属于公开发表的文章, 欢迎署名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