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一年》读后感

这是蒋方舟的作品,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她在东京生活那一年的点点滴滴。

我很喜欢她的文笔,很喜欢这种记叙方式,是一种读起来毫不费力,又让人感觉可以模仿的。显然这种文体并不是通过华丽的辞藻,也不是通过冲突性情节设置来吸引人,其精华在于展现的内容让我们开阔眼界,在于其对看事情的角度,在于其思想之深度。

有几篇文章印象比较深刻。

一、文中讲到我国一个著名的高产作家,每天像上班一样,雷打不动的在固定的时间写作。并不像我们印象中李白式的作家,有了灵感就写,不想写的时候就游历采风,夜夜笙歌。作者描述写作的过程就如同海上遇难者孤身挣扎,无人能伸出援助之手,而并不是靠灵感和热情的支撑就能完成的。文章还举了很多作家为了创作,为了完成作品,而妻离子散的例子。这让我感到哪个行业都不容易。在听无戒老师的课,她也是不断强调日更的重要性,而我知道保持日更真的不那么轻松,是需要高度自律性的,作家更是如此。看来我当初想以写作维生时,真是把这事想简单了。

二.文中写到了她认识的一个知名学者因抑郁症自杀的事情,从她的描写里,不难看出,她身边过的不愉快的人有很多。包括作者,她在好几篇日记中,都描写了自己孤独,寂寞,无所事事的感觉。近年来,抑郁的人越来越多。就像文中有一段描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庭院,这个庭院是开放的,欢迎很多人来做客。但同时也有一个小木屋,那门是紧锁着的,那锁很难打开,有时是连环锁,甚至是死锁。庭院是我们出于社会规范而展现出来的温暖与友善,那时假山假水。小木屋里关着的那个灵魂,才是真正的胆怯的自己。每个人都不容易,尽管在我们看起来有名有利,过着我们向往的生活,可是他们也有属于他们的不快乐。

三.文中的序我也很喜欢。她讲了著名的大作家歌德,原来是一个附庸风雅的公务员,有一点写作的热情。但生活把写作的热情压榨的干瘪枯竭。他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于是三十几岁的那一年,他辞职,独自一人去往了意大利,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并实现了身份的华丽转身。我也很向往一段这样的生活。蒋方舟实现了。但似乎并不如她期望的那般美好。也许我们很难像歌德那样凤凰涅槃,也许我们只是在无目标无意义的生活中虚度一年。但我还是想拥有这样的一年,不用被外界环境推着走,自己设计每一天,放慢生活的节奏,重获观察和思考的能力,重新找寻生活的意义。

这本书,还描写了日本人的特点,日本各城市的特点,日本的美食,日本的文化,让我对日本有了粗浅的了解。同时还谈到了脱衣舞,性,跑步热等,让我更理性的看待这个社会。当然,最重要的,我坚定了这种想到哪写到哪的写作方式也是可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京一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