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赏评和批评应分层次、分专业非专业进行



文/辛野人

这些年,打开来网页或书法专业刊物,关于书家的书评文章几乎清一色的“吹捧”,很少读到真实的书法批评文章。即使有个别的专业直言批评,因为批评得太真实,给批评者引了不必要的笔墨官司。

上传中,请稍候... 上传中,请稍候... 上传中,请稍候...

书法圈相互美言,似乎成了圈内不成文的习惯。可吹捧多了,读者不满意,专业人氏批评又惹官司,非专业人氏批评又批不到点子上,对不喜欢的书法家瞎批,甚至把人身攻击谩骂都排上用场。如此进退两难,让代书法批评处在非常尴尬的境地。

面对如此不正常的文艺批评,或艺术赏评,笔者以为,可分层次分层面,分专业和非专业,分场所进行批评。一味赏评唱赞歌,一味带着变色镜批评,都是虚假的品评和批评,对读者、作者都是极不负责任,也令后世所不耻。

书法审美,不存在见仁见智。把多数人的审美观点取平均值,高出平均值者定是少数有思想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书法欣赏和批评也可分类进行,从国家级到省市、县乡分级进行,如此层层递进逐高的赏评、批评,客观上赏评者批评者,和被赏被批评者,在一个审美层面,这样有利于被批评者接受批评,接受赞扬鼓励,堵住盲批盲赏瞎喷饭者的盲批乱赞,有利于书法事业的真正提高和发展。

当年毛泽东的农民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思想观点,不也是被多数人所否定吗?红军长征时,“五次反围剿”,毛泽东的观点绝对是少数的中少数,遵义会议后,实践证明毛泽东的观点是正确伟大的。这也充分证明真理之处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群众只能实用真理,顺从真理,“群中眼睛是雪亮的,真理是人民群中所创造”。是政治忽悠民众的爱称,其本质是让人民群中监督真理,运用真理,坚持真理,顺应真理。文艺批评书法评论亦然。

当代不少书法爱好者,读经典书法,部分朋友把名家的话,或古碑帖的艺术思想,个人误读误解理,有很大反差、偏差,甚至根本没有整清楚名家说话的话外之音,以个人有限的知识结构,去主观审美判断,去解读古人、今人的艺术思想,有太大的局限。这也是多数人成不了“家”的主要原因。

名家多数都有过人之处,国家两院、社科院、国家画院、中央美院、北大清华不是傻蛋,没有真才实学,没有才华和本领,入此院可能门都摸不着。当然不排除有极少庸才(相对社会上一般业余爱好者)专业和业余是差别很大的,客观实际,不服不行。就如地市县级运动员比国家级运动员,无论技术,思想认识的高度等,大多数应该远大于地市县级水准。

中国书法,凡是认识会书写汉字的地球人,人人拿着毛笔都能数书写,稍加专业指导,就可临古法帖形象。可他们的书法认识高度、书法观念、书法意识,远低于国家级、省市(直辖市)级,可能仅仅会高于普通社会书法爱好者。可以肯定说,当代书法顶尖高手,都在中书协和各大专院校书法专业队伍中。”高手在民间”,是各行业底层者自我安慰罢了。

“高手在民间”,逻辑性错误。当代信息、名利爆炸的社会,现实中“高手在民间”几乎是负数。民间有高手,退后三百年,似乎有可能,仅仅是凤毛麟角。历史证明,多数高手自古迄今都在官方。当代高手几乎全在官方,否则国家要两院、社科院、这院那院、国家级协会做甚?

大众都喜欢看我国的太空站,都喜欢看航母,喜欢看东风导弹,可真能看出门道,可有几人能明白这些高科技的有几百上千万个细致如微的零部件构成?因为它门槛太高,不敢乱说话。其实真正的高书同理,而不是无知者所言:“丑书”间相互吹捧。就如杨振宁吹他的同学好友邓稼先,我们能说杨振宁是相互吹捧吗?肯定不是。而一般人认为书法门槛太低,只要是会写汉字的中国人,谁拿起毛笔都可写,那不是书法,是传统实用,只要写的流畅,结构如印刷体,外形整齐就误以为是好书法,那是底层次的对汉字书写的认识,与书法无关。真正喷书法者,可以说都是毛笔字爱好者。

相互欣赏,相互鼓励是人的天性,科学家、医家、艺术家等,他们到一定地位,到一个层次,相互欣赏,很正常。对达到一定层次和境地界的专家艺术家,你吹捧赞扬,批评讽刺,对他们来说意义并不大,毫无影响他们沿着自己的思想、方向、目标,执着向前探索的步伐。反而是半瓶子者最忌讳他人批评。不到一定层面,不在一个层次,吹上天,批评入地三尺也是枉然。

辛丑季秋,新野人随笔于龙头寺之归一堂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法赏评和批评应分层次、分专业非专业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