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叔本华和尼采同样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而叔本华得出来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尼采却得出了乐观主义人生哲学,这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运动和变革,以及个人的思想矛盾变化都密不可分。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尼采;乐观主义
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在叔本华的哲学里,意志与表象的关系和世界与人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二者的关系是以人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也正是在这诸种关系上,叔本华建立了他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读叔本华关于人生的论述,使人仿佛背上了一个大包袱,忽生沉重之感。沉重之余是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更深切的思考。叔本华的成长史能让人对他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如父亲的自杀、家庭的破败、母亲的冷漠、旅途的孤独等等。正如威尔·杜兰特在他的《哲学的故事》中描述叔本华时所说的“他没有母亲、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家庭、没有祖国。”尼采说“他在一和无之间是无穷大。”人生的悲苦经历只是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外在原因,而当时社会历史的巨大变革,才是其悲观主义人生观产生的更重要原因。
叔本华的形而上学构建于两个基础概念之上:一是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二是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第四部分中,叔本华提供了一种以禁欲主义的方式来找到希望的可能。他指出:人只有在摆脱一种强烈的欲望冲动的时候才能获得其根本上的自由,只有打破意志对于行为本身的控制,才能获得某种幸福的可能。但叔本华却又强调这种禁欲主义的行为方式其本身就是一种苦行。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观的形成与他所处时代的变迁密切相关。首先,连年战争让人们的现世生活充满不幸,生命没有保障。纵观欧洲近代史,尤其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历史,法国、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国或连年处于战乱之中或被邻国战事的阴影所笼罩。从1793年至1815年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执政期间,欧洲各列强先后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各国间战事不断、争夺不断、死亡不断,战争所及之处经济凋敝、政治动荡,民不聊生。因此,1818年底,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问世。书中,叔本华对人生问题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确立了悲观主义人生观这一-新的人生观。见解中不乏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无耐和不幸。其次,科学发展使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让人深感自身渺小。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的兴起充分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不仅使人的价值得以肯定,还推动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天文学、力学、地质学、生物学、数学、有机化学等各类科学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对宇宙、自然以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叔本华认为,乐观主义是对人类灾难的嘲弄,人在灾难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科学的发展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灾难随时可能发生,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人类无法阻挡。他说:“这个行星的坚硬的外壳下面潜伏着强大的自然力,一旦某个偶然因素使它们自由活动起来,必定会毁灭外壳和外壳上的一切事物,这种事情我们的行星上至少已经发生了3次,将来还可能发生更多次。里斯本的地震、海地的地震以及庞贝的毁灭只是对可能发生的事来一点开玩笑式的预示罢了。”
二、尼采的乐观主义
尼采的思想深受叔本华的影响。他先是接受了叔本华,后又扬弃了叔本华。他以自己的“冲创意志说”来代替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主张正视人生的苦难,以审美的态度看待人生,肯定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倡导一种积极进取的蓬勃向上的精神,从而克服了叔本华弃绝入世,否定生命意志的厌世思想。
尼采接受了叔本华生命意志是世界本源的思想,默认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是痛苦之源的悲观主义,可他并不接受叔本华弃绝人世,否定生命意志的厌世思想。1883 年,尼采在发表了《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以后,开始寻找一条克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之路。在这本书中,尼采将叔本华提出的生命意识说加以改造、引申和扩展,建立了冲创意志说。尼采主张以审美的态度看待人生,肯定人生的悲剧美,倡导-一种积极肯定生命的酒神精神,形成了乐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尼采认为,人生确实是短暂的且充满了困苦和不幸,这正是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合理之处,然而他不懂得人生是非道德、非功利的,而是审美的。因为一旦以审美的态度来看待人生,那么人生就是一-种悲剧艺术。人将陶醉在酒神境界,体尝人生的悲剧美。
究其本源,尼采为何能得出乐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结论,相比他童年悲惨黑暗的经历,他接受了更多文学艺术以及更多哲学思想的熏陶,通过自身的思考达到了乐观的境界。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与尼采的乐观主义人生哲学也可以启发我们,外界环境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但也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能力提高,了解和钻研更多领域,获得不同视角的人生思考,从而获得最为美妙而充满意义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英]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刘敏,姜赞东.论尼采的悲剧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4).
[4]徐魁峰,酒神、超人、狂飚一-尼采及其对人生 的探索[J].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5,(3~4).
[5]孙月才.论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自由观[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