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苦难只是苦难,你还会颂扬苦难吗?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中国人在讲到苦难的时候很喜欢引用这段话来赞美苦难,称赞苦难。

可是大家是否有曾想过这些话的前提条件:文王拘就无法演《周易》了吗?仲尼厄就无法作春秋?屈原留在宫中就无法赋《离骚》吗?左丘眼明就无法写出《国语》.......大家似乎把特殊的历史情景当成了普遍的创造规律。

从这些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传统文化中对苦难的颂扬,认为苦难是创作的重要条件,创作者和伟人的品质可以在苦难中得到升华,是苦难造就了他们。

人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我们愿意忍受苦难,期望以此获得高贵的品质,获得成功。可是,吃得苦中苦,真能成为人上人么?

还记得2018年火便全网的“冰花男孩”吗?男孩家离学校有四五公里远,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当天气温零下 9 度,男孩走路上学,他的头发和眉毛沾满冰霜,仿如开了冰花一样。他被冻到满脸通红,而且皮肤很明显,已经开裂。

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因为他没有御寒物品,也没有任何护肤产品。还要问什么没有这些的话,那就只有一个答案,因为他家很贫穷。

然而奇怪的是媒体为什么要为贫穷而点赞?如果这是你自己的孩子难道不是应该感到心酸和悲伤吗?

歌颂苦难,是一种反智和无耻。

人类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和发展都是摆脱苦难,苦难人生路上不可避免的绊脚石。不断地宣扬苦难论,只会让大家误解苦难,苦难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古今中外,不乏有有从苦难中崛起的人。司马迁经历宫刑后写出《史记》,史铁生双腿瘫痪,却依靠自身努力写出著名优秀作品;海伦凯勒又盲又聋却完成一系列著作,并建立慈善机构,为人类造福。可是这些人只是极少数,能在苦难中崛起自我修复的人永远都是少数,犹如武侠小说里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小龙女跳下绝情谷解了情花毒,张无忌掉下悬崖修成九阳神功,这些只是金庸武侠小说里的桥段。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现实中的人,大多没有主角光环,更没有天赋异禀。

我见过很多受苦难摧残的人。在农村有些人家里很穷,孩子又多,家里的经济来源只靠父母外出务工,农村地区有些观念依旧落后保守,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些花季少女在本该上学的年际被迫外出打工,其中有部分女生早早嫁人沦为生育机器,而另一些少女由于屈服现实选择了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利益。如果没有这些苦难,她们会和我们一样可以和同学们出入教室、图书馆,享受良好的教育。

当然,你可以说她们难道不会自己去争取自己的幸福吗?可是贫穷、愚昧和她们的环境几乎将她们包围,这些苦难像一层层的茧将她们束缚住了。有时候个体的力量是微小的。

“我知道苦难无法使人更高贵,反而使人更卑微。它使人自私、猥琐、狭隘、猜忌。它把人们注意力吸引在细小的事情上面。它没有使人超越人本身,却使人称不上真正的人;我曾残忍地写道,我们不是从自己的苦难,而是从他人的苦难中才学会了顺从。”毛姆如是说。


痛苦是财富,这句话是扯淡。痛苦就是空库,对痛苦的反思才是进步。瑞.达利欧在《原则》一书中说道,痛苦+反思=进步,如果苦难只是苦难,没有反思,没有思考,终将活成苦难。

那些感谢苦难的人更多的是经历苦难而获得成功的人的自谦,是一些人在苦难压抑下对苦难的反讽罢了!

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你是谁,决定了苦难是否是苦难。苦难以困吻我,请务报之以歌!

在苦难中,请感谢在苦难中不屈的自己!


字数:1445

用时:75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苦难只是苦难,你还会颂扬苦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