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贫穷的本质》2: “贫困陷阱”存在吗?


这一篇讲一讲班纳吉教授在饥饿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需要消除一个误解,班纳吉教授定义的贫困人口是每天的生活费用少于99美分的人。但是,99美分是以美国的物价水平换算来的,而发展中国家物价水平较低,按照物价水平只相当于36美分,16印度卢比。当然,美国的物价水平也是远高于我国的,只看99美分这个数字,很多评论里都直接引用99美分并不准确。

通常意义上,贫穷好像就是意味着饥饿,是这样吗?至少我们脑子里的印象是这样的。“贫穷陷阱”的概念早就出现了,用于解释人为什么会陷入贫穷,简单来说就是人要活下去,就要吃饭,吃了饭才有力气,有力气才能去干活,如果吃不饱就没精神没力气,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找不到工作没有钱也就吃不饱饭,如此陷入持续地贫困中。而富人,或者能吃饱饭的人,则相反,会越来越好。这种解释起来非常合理的概念,在实际情况中,成立吗?

班纳吉教授的团队调查了18个国家的穷人生活,发现食品消费只占农村极度贫困人口总消费的36%~79%,占城市贫困人口消费的53%~74%。也就是说,“贫穷陷阱”中一条隐藏的假设:穷人会吃得尽可能得多,可能并不成立,作者的调查足以说明,现代社会,哪怕是最贫困的人口都能吃饱,而且还有1/3左右的消费不是花在食物上的。调查发现,“他们并不是优先选择获取更多的能量,而是获取味道更好的能量。”而且因为能提供卡路里提供能量的食品价格都不高,挣到能糊口的钱相对是很容易的。所以,“饥饿的确存在于当今世界,但只是人类食物分配方式的一种结果。绝对的食物匮乏并不存在。”但贫困人口是不是愿意天天吃乏味的主食呢?

显然,“穷人在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这一点,是人性所致,哪里是穷人独有的,我们也一样。美国人不喜欢吃垃圾食品,肥胖率也不会逐年上升到那么高;对于我们而言,不吃夜宵和烧烤,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区别在于,我们吃的大多数美味的食物,牛排、日料、火锅、哪怕是大排档,基本以上的卫生条件都是能达到的,健康和营养都是能满足甚至超过日常所需的。区别在于,穷人选择的好吃、美味,可能真的只是口味上,而健康和营养则完全不达标。

另外,还有比食物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在婚丧嫁娶方面,很多穷人越是没钱还越是开销得多,一场葬礼可能都会把一个家庭的积蓄掏空,这里面有怕丢面子的原因在。而还有些家庭,明明处于贫困中,没有钱购买更多的食物和更好吃的食物,但家里电视机、DVD播放机一应俱全,当班纳吉教授的团队问道,如果他觉得一家人都吃不饱的话,为什么还要买这些东西呢?对方笑着回答:哦,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

不管是好吃的食物,还是一些娱乐消费,总体来说,穷人的首要选择显然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乏味。这也可以说是美好生活的幻觉,跟没钱买奢侈品的人买轻奢或者一个小小的奢侈品物件的心里也没太大区别。穷人对未来是没有规划的,是看不到未来的收益的,这样来讲,眼前的享受和轻松可能会更重要,所以,你的父母贫困,你很可能将来也是处于贫困中,这跟你小时候的营养发育、教育等都有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贫穷的本质》2: “贫困陷阱”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