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听刘宝瑞《书迷打砂锅》兼德云社30周年演出观后

记得小时候哥哥喜欢听相声,最喜欢刘宝瑞,我也跟着蹭了好多。连升三级,珍珠翡翠白玉汤……等等,但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书迷打砂锅”。当时听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名字,只记得北侠欧阳春南侠展昭,“墙上的两个钉子”丁兆兰丁兆惠……然后很奇怪,奶奶经常在看的书,不是七侠五义吗?为什么相声里说三侠五义呢?特地去问了奶奶,她说故事基本都一样,三侠其实也是四侠,因为双侠本来算一个;但后来写书的人觉得三侠不够,所以又加了几个人……

嗯当时我大概四五岁,应该还没上小学,就在心里默默地盘算过,写书的人比书里的侠客更厉害啊,还可以随便加人……所以多年后的某一天,非同学读三国之后忽发感慨说:“我看罗贯中比诸葛亮还厉害,因为这些聪明事都是他编出来的。”当时就觉得很亲切,我们母子一样,隔着时空一起触及了“写书的人最最厉害”这个伟小的发现。

扯远了……本意是想说,正是因为这段相声,小小的我默默去读了七侠五义,那真是比读红楼梦还早了好些年。也因为看不太懂,爸爸就买了一堆小人书回来,北侠南侠什么的倒不是最喜欢的了,看了一堆包公包大人,各种破案各种铡坏人。

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把家里书架上的隋唐演义、说岳全传都翻出来囫囵吞枣地看了。年代久远,很多细节早已记不清,但隋唐英雄排行榜至今还能背个七七八八,以及那些霸气侧漏的名字:李元霸裴元庆,尉迟恭,宇文成都,啊还有最爱的,我家单雄信!以至于后来听到京戏里有《锁五龙》这样的英雄赞歌:“二十年投胎某再来”!深深为之折服,为之心驰神往。

《说岳》里最爱的是岳云和韩彦直,两位白袍小将惺惺相惜相互送别,在金营里三进三出杀敌如麻,如入无人之境,那是何等潇洒迷人的英雄气概!不比哈利波特更好看吗!还有小商河的杨再兴,浑身中箭而死的悲剧英雄,大概可以算是童年的第一个心理阴影。

真心感慨,今天自己做京戏的热爱,其实都来自童年时对这些历史演义中忠臣名将的情根深种。而如今传统艺术的式微,绝不是一门两门艺术形式本身的衰落。从根子上看,当年的民间通俗艺术:戏曲曲艺,无不与历史演义一脉相连。正如林语堂书里说,当年中国底层老百姓受教育程度很低,他们的朴素价值观,大多是从听书看戏里来。我们如今轻言批判的忠孝节义,都是当年的他们在京戏里、相声里、评书里每天听到的耳濡目染。所以,旧中国虽然大批老百姓不识字,但并非没有文化,他们自有朴实忠厚的人生底色——而这些,民间戏曲曲艺作品居功至伟。

再反观昨天,满台三个小时,你爸爸不穿衣服,他老婆和我偷qing,就这样的餿梗烂梗台上能说一晚上,台下还笑得前仰后合。真的,也算相得益彰。因为这样的笑声,压根配不上与一个世纪前的相声呼应、回响。

真是为现代人感到羞耻,不论台上台下,对于传统相声取其糟粕、去其精华,这样暴殄天物的事情,还能集体做得如此兴高采烈……简直魔幻。最后还洋洋得意地宣布要走出国门,说遍全球……无语啊无语,此刻内心只有八个大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昨晚和老同学宵夜,夜里两点才回到家。夜深人静时默默洗脸,忽然又想起马克吐温那句名言:幽默的秘密来源,不是喜悦,而是悲伤。大意如此。所以也可能真正的原因是,如今的人们,尤其是那些有资格在世博中心里台上站着、台下坐着的人们,都活得太过志得意满、得意洋洋了。而这样的人是说不来好相声,也听不懂好相声的。嗯,也有零星好人,比如有位二楼的小伙伴,当场就给我发来微信说:听到一半,已经默默掏出手机,打开了学习强国。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听刘宝瑞《书迷打砂锅》兼德云社30周年演出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