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研究表明,孩子学习主动都是因为家长做对了这5点

「 这是熊莹家庭学院原创好文」

孩子学习成绩差,很多家长认为是老师教得不好。诚然,如果这种情况只发生在个别科目上而且全班同学成绩都不好,那家长这么想可能还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孩子在校各科的成绩都不是很好,又或者是全班成绩都不错、只有你的孩子跟不上,那我们就要看看,是不是孩子在学习积极性方面出现什么问题了。 

说到这里,大部分人依然会认为孩子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方式,但哈佛大学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有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就能被调动起来,有些学生则完全相反——无论老师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很难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被调动的难易程度取决于每个人早期的童年经历。 

到底是什么样的童年经历导致了如此巨大的差异?别急,在探究这个答案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大脑中影响我们主动性的机制到底是什么?

科学家指出,让我们每个人决定做一件事或者不做一件事的有两种动机:趋近动机和回避动机。 

简单来说,趋近动机就是做某件事会获得相应的回报,我们为了获取这种回报,会更愿意做这件事;而回避动机就是指做某件事会给我们带来损失,我们为了避免这种损失,会更倾向于选择不做这件事。 

对于学习这件事来讲,我们更需要趋近动机,因为它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层动力。同时回避动机则会阻碍我们开展学习、尤其是高阶学习,因为学习往往是在很久以后才能获得回报、短期内只有投入,而眼前只有投入没有回报则会被回避动机判定为一种短期内的损失,从而倾向于避免这件事的发生。

那如果为了学习,我们只要趋近动机、而不要回避动机行不行呢? 

当然不行! 

因为学习肯定不是生活的全部,为了生存下去,我们还是需要这两种动机在体内同时存在,而且在理想的情况下,它们是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动态平衡状态中的。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我们将会面临焦虑、压抑、强迫症,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总的来说就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个所谓的「动机体系」,这个体系既与先天因素有关,又受后天经验的影响。童年时期承受了过大的压力、缺乏与成年人之间的积极互动等因素都会导致孩子身上的「动机体系」朝着不利于学习、无法承担困难任务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家长的体贴也能够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起一个利于学习和成长、未来会受益终身的「动机体系」。

哈佛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在以下5个方面做得足够好,将很有可能让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做事积极主动的人。 

激发好奇心和鼓励探索精神

除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外,其实每个孩子天生就被探索、玩乐、驾驭和成功等因素所驱动着,而这些都是促成主动学习的积极因素。 

通过对孩子的这些自然表现给出积极反馈,家长可以让他们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得以延续。反之,如果家长对孩子早期的探索行为进行干扰,比如减少他们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或者在他们进行探索的时候采取呵退或吓退等错误的方式,都会大大打击他们的求知欲。 

如果家长担心孩子由于过度探索而受到伤害,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教他们如何分辨真正的危险,而不是不分缘由地吓唬他们,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会完全阻断一个孩子的好奇心。

童年生活环境的不安定以及被粗暴对待的经历,都会导致孩子在面对任何事情时更倾向于采取回避动机、从而失去探索新鲜事物的兴趣。

不要完全依赖外部奖励

在对孩子的探索行为进行正面反馈的同时,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外部的正面反馈本身并不是驱动孩子开展学习活动的根本原因。而且一旦孩子的某种行为被赋予了有形的奖励,那TA根据自身的内在驱动而开展这种行为的通路就被阻断了。 

科学家提醒家长们,如果教育孩子的时候只依靠外部的奖励和惩罚,那将很难帮助孩子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富有成效的「动机体系」。只有科学平衡孩子天然的、自发的探索行为与正面反馈的比例,才能够让孩子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在驱动力。

因此家长们千万不要错误地把正面反馈简单地理解为夸赞和奖励,其实大多数时候,放开手让孩子用自己原创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或者在玩耍中学习就已经是我们能给到小朋友们最珍贵、最有意义的正面反馈了。

跟孩子强调成功的可能性

这其实就是熊莹老师在《好妈妈就是家庭CEO》一书以及「精英家庭 藤校之路」主题私享会上反复跟家长朋友们强调的:要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千万不要给他们灌输僵固式的思维模式。 

我们要告诉孩子:一个人通往成功的道路是由“可能”而非“必然”铺就的。 

因为成功“必然”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失败也是“必然”的,如果我们做任何事都无法改变自己命运中必将到来的成功与失败,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呢? 

只有让孩子意识到,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依靠不断地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将人生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可能”变为现实而获得的,他们内心中的「动机体系」才能够真正地被塑造出来。

鼓励真实的社交互动行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其他人开展充分的社交互动是促进他们建立健康的「动机体系」的一大重要因素。真实的交流和互动能够促进大脑中产生更多的多巴胺和血清素,它们都是帮助孩子建立内在奖励机制的“兴奋剂”,而且还是天然无害的那种。 

有统计数据表明,让孩子跟着真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学习语言,比让他们对着视频学语言更快、更有效。 

因此,即便我们生活在数码时代,教育孩子时难免会用到各种学习软件和电子设备,但家长一定要意识到,这些设备和软件都是起辅助作用的,人和人的面对面交流依然是最最重要的,电脑始终替代不了家长。

充分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

同样是受到内在驱动影响而喜爱体育运动的孩子,有些可能非常善于听取教练给出的批评和建议、渴望由进步带来的内在满足,但另一些则更期待受到表扬和鼓励、而非总被教练批评。

类似的案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凡是涉及到学习行为的场景,我们几乎都能看到这样泾渭分明的两类人。 

是的,每个人的内在驱动力来自于基因和他们幼年的早期经历,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人的。正因如此,家长帮助每个孩子建立健康「动机体系」的手段也不尽相同,在这件事上同样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万能公式”。

归根结底,家长在思考应该用何种方式、方法教育孩子之前,首先应该意识到,无论每个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因是什么,也无论每个个体之间存在多么大的差异,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当有一天孩子在学习方面遇到困难时,我们思考的模式应该是“到底是什么使得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降低了”,而不是“我的孩子是不是天生缺乏学习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哈佛大学研究表明,孩子学习主动都是因为家长做对了这5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