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之求仁而得仁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问他。”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哪有什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卫国国君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比。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自然就不会帮助卫君。

这一段就要讲一下当时的历史了。当时的卫国,问灵公夫人南子名声不好,跟宋有染,风言风语很多。因此卫灵公的儿子蒯聩非常厌恶南子,就与人合计想杀死南子。但是同党临阵反水,被南子发现,向卫灵公告发。卫灵公大怒,要杀蒯聩,蒯聩便逃到邻国晋国避难,晋国是一个大国,所以蒯聩才得以保命。

公元前493年春,卫灵公想立郢为太子,但是公子郢不接受。同年夏天,卫灵公去世。南子秉承灵公之意希望公子郢即位,但是公子郢却让太子蒯聩的儿子辄即位,最终辄就即位了。为卫出公。

这时候事情就有点复杂了,因为辄的父亲还在晋国,晋国一看这是个介入卫国事务的好机会,就把他爸送回卫国了,态度就是老子回去了,你必须把王位让给你爸,否则就是不孝。但一旦让位,晋国的大兵就在后边,就能直接打进来,卫国就没了。

当时的背景就是这样,于是就有了这一章的对话,冉有想知道孔子会不会帮助卫君。因为当时孔子在卫国,做类似参谋的官职。

那子贡很聪明,直接问的话太明显,就拐了个弯问了伯夷叔齐,他们两个人是古人的典范,尊于礼法仁义,两兄弟都不愿意继承王位,不约而同地跑了,他们是礼让之人,孔子说这是古代的好人,贤人。子贡又问,这两人难道心中没有怨恨吗?国君也不当了,后来饿死在首阳山上。

然后经典来了,孔子说了一句名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这句话意义非凡啊。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想做一个好人?如果有个机会让你当了一回好人,又有什么好怨恨的呢?

做一个好人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不需要感到痛苦,不需要感到委屈,因为你是一个成熟的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把这句话经常放在心里默念,我们的人生就会生出特别多的力量。算计、占便宜只是外在表现,一个人内心是不是觉得安稳、平和、洗了,是在于它有没有求仁得仁。

我们平时在工作生活中,肯定会遇到一些自己内心很矛盾的事情,如果你内心有着“求仁而得仁”,那么一定会去帮助别人,就算自己损失一点,也不会抱怨。

雪堂_幸福猪

雪堂-儒家国学经典|雪堂-道家国学经典

幸福猪的雪堂书屋 - 连载

会员通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述而篇》之求仁而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