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前言·中

   [医命]在修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审核标准。

   后世学者认为《庄子》讲的是哲学思想,百家争鸣中的一种声音罢了。顺着这个说法走下去,如果庄子讲的是一种哲学思想,如何准确抓住这种思想并客观呈现?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念三千,一百个作家笔下就有一百个庄子,哪一个究竟是真正的庄子?不知道。《庄子》真正想要传达的东西在这种你一言我一语的文学背景下变得模糊,因为不知道庄子究竟在说什么,大家只能选择信或者不信,渐渐有宗教那味了。这种模式发展到最后,学者只能感叹庄子境界之高,心生崇拜之情。可是,崇拜恰恰是距离理解最遥远的距离。

   文学领域的《庄子》存在着这些问题,1.这么多庄子哲学思想,哪一版才是真传?可能都不是。2.文学领域培养出来的信徒,其实是最不理解庄子的人,因为不懂才选择相信。

   这种情况如何修正?前面说了,道家讲究性命双修,[医、命]就是衡量真伪的那杆秤。文学领域的哲学思想姑且算是修性,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符合大宇宙客观规律的认知,就叫“真”,不符合天地规律、狭隘片面的认知,就是“伪”。如何判断自己修的是真是伪?[真与伪]是会具象化的,当各位处在[修真]的道路上,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发现[真我],活出[真我],达到《黄帝内经》讲的‘上古天真’的状态时,几乎是没什么大病,常常是寿终正寝。但当你守着一些不真实的信念时,身体就会越来越差,亚健康的症状越来越多,或许手脚越来越凉,或许睡眠越来越差,白天犯困夜间失眠等等,就要意识到自己脑海中不真实的信念变多了。肉体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平台,健康就是衡量真伪的标准,[医命]是极其重要的环节。虽然寿命的长短有他自己的安排,但是在这有限的生命里,你的健康状态反映着你身体中灵魂比例有多少,这是医家讲的[心中之神],也是道家说的[修真]。

   缺了[医、命]的修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酣畅淋漓的发表自己的见解,真真假假不得而知,就是群魔乱舞,有些人可以一直守着那些不真实的信念虐待自己。缺了[性]的命,很常见,社会里每个人都在紧张兮兮的养生,把自己的肉体保养的很完备,变成很无聊的行尸走肉。性、命缺了任何一方,寿命都不会很长,那些看似德行很高的人常常罹患一堆怪病,那些努力养生的人其实也没有多活很久,反正大家都是平均70多岁死掉,只有那么一小撮人每天偷偷摸摸沉迷自己喜欢的事,饮食作息规律,好像就轻松破百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逍遥游·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