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的富兰克林效应

大家好,今天我要来做一个分享,分享的主题是:《爱情中的富兰克林效应》

首先大家可能有疑惑:什么是富兰克林效应呢? 我来用一段话解释一下,富兰克林曾说过:曾经帮过你一次的人会比那些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再帮你一次。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富兰克林效应。

可能还是有人不够明白,那我们先来看一个著名的故事:

“二战时期,犹太人遭到德国纳粹的迫害。有两个犹太兄弟商量着该向谁寻求帮助,二人的意见发生了分歧。

弟弟主张向父亲曾经资助过的一个银行家求助,而且这名银行家曾多次表示有机会一定要报恩。哥哥则认为,应该向曾经资助他们家族起步的另一位木材商求助。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分头行动,从此失去联系。

多年后,由木材商冒死相助逃到日本的哥哥回国寻找弟弟,发现弟弟全家早已惨死在奥斯威辛集中营。

后来哥哥从纳粹档案中找到了举报弟弟藏匿处的电话记录,打电话的人——正是那位银行家。

哥哥仰天长叹:曾经帮助过你的人,比你所帮助过的人,更可靠。”

然后还有第二个故事:

“1736年,有一天富兰克林在宾夕法尼亚的议院发表演讲。另一位议员完全反对他的观点,于是也发表了一篇演讲,十分激烈地批评了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有点措手不及,但是又想争取这位议员的同意。

怎么办呢?

他无意中打听到这位议员的家里正好有一套非常稀有的图书。于是他十分恭敬地写了一封信,厚着脸皮向这个议员借书。

没想到这个议员竟然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富兰克林在还书的同时郑重地表达了谢意。

几天后当他们再次在议会厅见面时,富兰克林是这样描写的:

“他竟然主动跟我打招呼(以前从来没有过),后来我们谈话,他还表示,任何时候都愿意为我效劳。”

从此他们两人化敌为友,终生保持着友谊。”

所以后世的心理学家们人得出一个结论: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

这就是著名的“富兰克林”效应的由来。

在后来,总统林肯、心理学家琼·杰克和戴维·兰迪 都亲自检验了这个富兰克林效应。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也对这个效应深表赞同。

他曾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写道:我们并不因为别人对我们的好而爱他们,而是因为自己对他的好而爱他们。

这里的好其实就是给予帮助,所以如果你想要取得一个人对支持,尤其是圈子外的人得支持,那就先找他帮个忙,事情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

说到这,可能有人想要问了,这个富兰克林效应跟爱情有什么关系呢?

这里又要讲到另外一个心理现象:

当你帮助过一个人的时候,哪怕你不怎么喜欢这个人。你的大脑也会自动调整认知,告诉你对方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你在做一件对的事情。如此,你便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当对方再一次向你求助的时候,你反而比第一次更乐意效劳,也更加喜欢对方。

就像我们恋爱中,一次次为对方付出,这些付出在大脑中形成路径依赖,大脑会告诉你你是多么爱他,他是多么优秀值得你爱。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感觉:他是如此特别、如此优秀,你爱他,愿意为他付出,这就是传说中的爱情。

就算当你付出太多了,受到伤害了,或者真心付错人了,还有一种心理现象出现了,认知失调:当人们发现客观现实与自己的认知不一致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不协调不舒适的感觉。

这种受伤后认知失调的感觉,让她们不愿意承认错误,而一错再错。 所以更产生了那种执着的爱情。

得不到的永在在骚动,被宠爱的却有恃无恐。 因为一个在付出,一个没有。 还有: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人脉是麻烦出来的,这种衍生出来的金科玉律。

那些思念、金钱、精力、时间,都称得上付出,这些付出让你觉得这是爱。 如果是这样,请记得一句话:你付出的同时,也要引导对方为你付出。

最后,我想说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不一样。为什么标题的爱情要加引号,因为我觉得富兰克林效应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小技巧,但跟我理解的爱情不一样。我不喜欢付出很多的爱情、偏执的爱情,我暂时觉得能称上爱情的是短暂美好的荷尔蒙作祟的感觉。

当然也有可能,以后我也会把平淡生活中那种付出和相守的淡淡的感情,称为爱情。那也挺浪漫的,那时候我可能不再年轻不再追求热烈。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情”中的富兰克林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