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迁移,原谅孩子

今天复习了迁移的内容,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合上书,想到了学校里经常发生的画面,心中难免有些伤感。

学校是给孩子教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培养习惯的地方,还是启迪人生的地方。课堂是知识翻滚的主要战场,是师生思维碰撞的魔幻乐园。如果真的都是这样,那孩子们是幸福的,教师也是欣慰的,教育就是理想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课堂,面对很多没有听懂知识,甚至和课堂格格不入的学生,教师并非都是和颜悦色和循循善诱,出现风雨交加和雷声阵阵也是常事……再次重温学习和迁移,才明白孩子都有格格不入的原因,孩子都有讲百遍都还不懂的理由。

记得在看《瞭望》这本杂志时,我看到的一句话“掌握了某种技能和知识的人,无法体会未知者的痛苦。”突然间让我有种当头棒喝之感。

接纳孩子带给课堂的色彩。“学生带到课堂上的个体学习,受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以自己个人特有的经验为基础(如有些儿童知道很多事情,因为他们游历很广或因为他们父母拥有一份特殊的工作;有些儿童可能会有创伤的体验)。二是经过各个阶段所获得的一般经验(如,认为天堂是在“上面”或牛奶来自冷藏的纸盒)。三是作为社会角色而习得的知识,诸如与种族、阶层、性别以及文化和民族有关的社会角色。”由此可见,孩子们的个性各不相同,带给课堂的先前知识各有差异,理解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当老师讲授新的知识的时候,孩子的反应和收获也就不同,哪怕经过了反复的练习,有的孩子也会使你受到刺激。以相同的答案预设孩子们的表现,结果自然是非常失望,甚至引发情绪失控。而孩子们却不能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想做到让老师满意啊,可就是做不到!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孩子们带给课堂的不光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还有各自不一样的精彩,只有接纳了孩子们不同的精彩,才会拥有更加精彩的课堂。

以独特的视角发现孩子的精彩。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不一定都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反而会视为不具潜力的后进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应该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应该做的是创造性的建构,获得教育的不同智慧。说到爱因斯坦,我想没有人不知道他,他从小不像一般孩子那么机灵聪敏,读小学时,由于他性格孤僻,同学们都歧视他,老师也不喜他,老师认为他是一个笨孩子真笨,什么功课都学不好! 甚至连校长都毫不掩饰地说:“干什么都一样,他长大后绝对不会有什么成就的。”事实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他在学校没遇到发现他、欣赏他的老师和校长,但在家里他有用心爱他的父母和叔叔,在他们的培养下,爱因斯坦与数学结缘,踏上了自己的探索之路,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给孩子时间等待开花结果。时间真的是神奇的东西,既可以忘掉过往的悲伤,又可以创造喜人的辉煌。“据统计,培养出世界级国际象棋大师需要经过50000至100000小时的训练才能达到专业知识水平。”在象棋方面是如此,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没有学习时间的投入,就不会有专业知识的习得。书中列举的让三年级学生佩兹德克和米塞利分别用15秒时间和8秒时间,去整合图文和文字信息,结果发现用8秒时间无法在心理上整合这些信息。由此可见,在给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还是需要给孩子足够的信息处理时间,如果操之过急,学生就不会顺利完成课堂任务。对那些学习起来想对吃力的孩子,更要给他们消化和思考的时间,一下子让反应过来的良好表现,对他们来说真的是很难的事情。他们需要的是慢慢理解,慢慢消化。用教育专家张文质的一本书名来说真的很合适,教育是慢的艺术!用心浇灌,用心等待,花自会开。

但愿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学习的欢乐场,学校成为孩子梦想的加工厂!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识迁移,原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