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会赤,近墨者必黑吗?

大家总是在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所以有句古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确实,孟母三迁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后来孟子成了大思想家、大学者;良好的家庭背景培养出来的孩子确实很大可能成为人中龙凤。

但如果照这样说,农民的孩子就只能是农民,杀人犯的孩子就只能是杀人犯,大学者的孩子就一定会学识渊博吗?显然不是,这是如此的荒唐,近朱者不一定赤,近墨者也未必会黑。

古时候有司马迁在狱中忍受牢狱之灾,写出了名垂青史的《史记》;稍近一些,有革命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下浴血奋战,奋勇杀敌,取得战争的胜利,保家卫国;现在也有无数寒门学子在不算顺利的环境中走出了自己的康庄大道……这一桩桩一件件,又有多少因为“墨”的影响而变“黑”的呢?“成功不在于时间地点环境,而在于人自己。”这句话说的就是如此。

良好的环境的确是有必要的,但是自己的态度才是“赤”或“墨”的决定性因素。之前在十五岁时,因失手杀死校园霸凌者而被判刑八年的男孩出狱了,大家了解到了他在狱中的生活。他入狱之后没有因为监狱环境里的“墨”而变“黑”,反而在狱中继续努力学习,阳光上进,充实自己,培养兴趣自学乐器,还在狱中获得了刑法大专文凭。诚然,监狱不是一个适合人成长的环境,但是这也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如果连自己都放弃自己了,那所处环境再优渥,再适合人的成长,那也是无稽之谈。

“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处于几乎没有希望的大环境里,有随这个大环境的洪流而迷失自我的人,但更多的是为了改变这个环境而奋斗的人。逆境多出英雄,因为更多人在想着改变逆境,而非改变自己的立场。

回望历史,陈胜吴广起义、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哪一个不是在混乱环境中为探寻出路而奋斗的?哪一个不是为了改变环境而前仆后继的?哪一个是在大环境下屈服的?相反,糟糕的大环境激发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斗志,他们为了希望而奋斗,为了改变这糟糕的环境而奋斗,他们与糟糕环境做斗争。片

逆境当自强而非随波逐流,顺境当沉稳而非不屑一顾。近赤不一定会赤,近墨也未必黑,环境的作用应当是最次要的,自己的态度与立场才是最关键,“出淤泥而不染”才是最理想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近朱者会赤,近墨者必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