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三百首》1|《感遇其一》:这才是耿直方正的真君子啊

网络图片,侵删

读《感遇其一》,我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好美呀,有欣欣向荣而宠辱不惊的兰、桂,有美好的季节、高尚的隐者和发自内心的喜欢。而最让我折服的却是通过这些美好勾勒出来的那品德高洁的君子形象,让我们一起来赏。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里的“葳蕤(wēi ruí)”指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生意”和我们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很大的区别,它是生机勃勃的意思;“林栖者”是指栖身于山林间的人,即隐士;“坐”是因而的意思;本心即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那么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

兰花是属于春天的花儿,桂花是属于秋天的花儿。它们的枝叶都很茂盛浓密,花儿都很清雅高洁。

它们是那么生机勃勃,让春天和秋天都成为了美好的季节。

(另一种解释:它们是那么生机勃勃,自然而然就成就了美好的节操。)

有一位在林中栖息的隐士,因为闻到了兰花和桂花的香气,就喜欢上了它们。

草木春花秋实吐露芬芳,完全源自本性,哪里是为求得观赏者的折取呢?

网络图片,侵删

难道这首诗就那么浅显?当然不。要理解这首诗表达的深意,我们必须得结合它的创作背景。

作者张九龄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开元盛世最后的贤相,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开元后期,唐玄宗沉溺美色,朝政日趋黑暗。张九龄专门撰写了论述前代兴替历史教训的《千秋金镜录》,并将其作为生日寿礼进献给玄宗,以规劝玄宗励精图治。

不料,却惹得玄宗不悦,加上李林甫的谗谤,张九龄最终被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寄托讽谕。这首诗就是其中的第一首,表现了自己方正耿直的清高品德。

好了,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我们就来细细地品吧。

1.首联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文句相关的词句里面,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

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秦”与“汉”互补见义,并不是明月属于秦关属于汉,而是指即明月、山关都是秦汉时的。

再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是指(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指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所以说,有许多地方把首联翻译为:“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是不恰当的。

2.颔联有三种常见的解释,我喜欢下面的这两种,尤其是第一种。

因为意思上更顺畅、便于理解,而且彰显了君子成人之美的品德——是兰桂成就了春秋两季,让它们成为了美好的季节。

解释一、它们是那么生机勃勃,让春天和秋天都成为了美好的季节。

解释二、它们是那么生机勃勃,自然而然就成就了美好的节操。

3.读了颈联,我除了拍案称奇,就是敬佩有加。

颈联本身就展现出了谦谦君子的风度,展现出了一首好诗的风范。

它用了“闻风”的典故,但是它又不强求你必须知道这个典故。因为你不知道这个典故,你也能理解诗的意思。只不过如果你懂得这个典故,你更能会心一笑,明白它更微妙而深刻的含义。

“闻风”浅层次的理解是闻到了花的香风,深层次的理解则是听闻了君子的道德风范。

“闻风”ニ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意思是:圣人是百代人的老师,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人。因此,听到伯夷高风亮节的人,贪婪者都会变得廉洁,懦弱的人也会长志气。听到柳下惠的风格和操守的人,即使是刻薄成性的人也会变得厚道,胸襟狭窄的人也会变得宽宏大度。他们(圣人)在百代之前奋发有为,百代之后,听到他们事迹的人没有不为之感动振作的。

诗人不露痕迹地运用了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深刻,可谓匠心独具。

4.通过尾联,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一位耿直方正的真君子。

兰桂的高洁品德吸引来一位隐士的倾慕,根据后文的“何求美人折”,再回归香草美人的传统,我们知道这位隐士也是一位了不起的道德君子。

对于这种君子的喜欢,兰桂应该拍手欢迎吧?然而,兰桂傲娇地回答:“我们开放是源自本性,不是为了求得欣赏者的攀折。”

这也太冷酷无情了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样拒君子于千里之外真的好吗?

然而,我觉得这恰恰体现了兰桂的耿直方正,同时也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

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有人来欣赏了,兰桂就眉开眼笑地等在那儿,手舞足蹈,热情相迎,这可就失了空谷幽兰的幽香,反而有点走终南捷径的腐味了吧?

孔夫子说得好:“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有人来欣赏也好,没人来欣赏也罢,我就从我的本心出发,我就要吐露芬芳,我不是为了求得别人的欣赏。宠辱不惊,这才是真正的“幽”、真正的君子风范呀!

托物言志,这首诗的绝妙在于诗人张九龄恰恰就是这样的君子。得意也好,失意也罢,本心不改。他举止优雅,富有卓识远见,忠耿尽职,秉直言敢谏,不附权贵。以至于后来有人给唐玄宗推荐宰相时,玄宗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愿这样的君子遍布我们的华夏大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唐诗三百首》1|《感遇其一》:这才是耿直方正的真君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