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365性格真能决定命运吗?

8月23日,晴,日更第83天。

每日一句

靠努力换回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这种爱常常会让人痛苦地感到: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弗洛姆 《爱的艺术》)

昨天和郁总聊时,他推荐了一本书《原则》,最让他感触的是,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反观至我,他认为如果我坚持,我的性格一定要改变。

如果没有,那结果,想必不会太好。世间哪有什么适不适合,不过是相互磨合而已。

妮妮姐分享了古典老师的决定命运的因素。

古典老师说, 人按照对自己的觉察程度,可以分为三类:环境决定、性格决定、使命决定。 我们普通人的自我成长之路,就是从第一种人(环境决定)逐渐成长为第三种人(使命决定)的过程。

深以为然。以前我也相信性格决定命运。但,性格也是可塑的,能力是可增长的,价值观是缓慢改变的,世界是不确定的,性格到底还能决定命运?

决定命运的三类因素

第一类,环境决定:他们完全活在自己的下意识、潜意识、基因和环境的设定里。

他们对于自己的性格、倾向和需求一无所知,一旦外界评价和自己的内在倾向冲突,他们就很痛苦,同时也很无奈。

对于这类人来说,毋庸置疑,是环境决定了命运。

第二类,个性决定:他们开始有“我”的意识、理解自己是独特的、是与众不同的,不再是 Nobody,而是ME。

他们通过大量的自我探索,理解自己的行为倾向、潜意识需求,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就好像这一周我们谈到的关于性格的各种解释一样。他们根据“什么是适合我的?”来做选择。

他们会思考什么是适合我的风格、工作、形象、表达方式?他们会持续地探索性格、培养优势、满足需求、进入到让自己最自然而然的领域去。个性人的主要目标就是“活出自我,找到适合的位置,把天赋发挥到极致、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望”。

对于这类人来说,是性格决定命运。

第三类,使命决定(从ME到WE)。他们意识到个体是会消亡的,需要有更久远,更有意义的东西流传和影响世界,那就是“改变身边人的生活”,这种超越个体的目标,称为使命。

彼得·德鲁克年轻的时候随父亲拜访年老的经济学家熊彼得,他父亲问这位经济学大师:

“你现在还会想别人要怎么记得你吗?”

“当然,这个问题对我很重要,现在我希望以后的人记得我是经济学的老师,一位很会教学生的老师。”

德鲁克的父亲听到这个答案感到惊讶,熊彼得继续说:

“到我这个年纪,才慢慢体会到,只让被人记得你的理论著作,是远远不够的,除非其他人的生活因为你的行动而有所不同,这样才算是有作为。”

“让其他人的生活因你的行动而有所不同”是熊彼得赋予自己的使命。

超越个体需求的目标,往往需要除了天赋以外更多的特质和能力。这种选择需要打磨和优化自己的性格,发挥自己的优势,调整自己的劣势。如果实在做不好,就要打开心量邀请他人来合作,让别人用你不舒服的方式来工作,这也需要磨炼。

这过程非常痛苦,很多时候需要逆着自己的天性来,但是因为他们目标感足够强,价值感足够大,所以他们也愿意跨出这一步——不怕痛苦,就怕痛苦得没有价值。

有人可能在吃穿上毫无所谓,是个“环境人”,在玩乐上随心所欲,是个“个性人”;但是在自己真正看重的事情上,马上精光四射、认真死磕、差不得分毫,这一面就是“使命人”。

这三类人,一种是环境决定命运、一种是个性决定命运、一种是使命决定命运。

第一种人占了绝大部分;第二种人大概有20%,是活得自我自在的人;第三种人则属于人群中的少数。

如果你要创业,你可能需要瞄准第一群人的大众市场;拉拢第二群人,他们一般是各个领域的意见领袖,而你要整合第三群人,与他们形成伙伴关系。

自我探索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帮你从第一种人走向第二种人,理解了什么( What )对自己是重要的,如何( How )使用自己。但是一旦你完成这个过程,你就会发现比 what 更重要的,是 so what 。知道了自己的性格倾向,你到底是去适应,还是去改变?

你出生在这个时代,被赋予这种天赋、遇到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境遇,那么你到底要成为谁,为世界留下些什么呢?这种人生的意义感,不是随大流、也不是看个性、而是你自己给自己赋予的。

从 Nobody 到 Me,最后再到 We ——自我成长之路,就是从第一种人到第三种人,逐渐扩大对自己命运把握能力的过程。

我是小苏一,欢迎你来监督我的日更,见证我365天的坚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83/365性格真能决定命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