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应对之行动意识:人家早就不想听了——你还滔滔不绝自娱自乐

按照许又新教授提出的“烦恼公式”,缓解焦虑一个可行角度是调整欲望,这就是之前讨论过的降低欲望或者调整目标,思路就是“小目标,步步高”。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可行角度,那就是落实行动,也就是尽可能满足欲望,指标就是满足度。借用村上春树的话,“选择没有对错,关键用行动让选择变得正确”,我们可以说“欲望没有多少,关键用行动让欲望得到实现”。

现实问题在于,我们人人知道行动很重要,行动产生价值,行动满足欲望,可是一旦到了生活中,往往是缺少意识,结果知道做不到。

这就是空有知识,没有意识,到头来徒有叹息。

举个例子。

前几天下班回家,拿着手机开启刷机模式,爱人在一旁说起某个闲事,我有一搭没一搭嗯啊,过了一会还是说个不停。我突然想到,这次总算让我抓住机会了,得好好报复一下,就把注意力从手机挪开,转过脸郑重说,“你不是提醒要察言观色会意吗,不知道我现在看手机听不进去!知道我听不进去还说个不停!”

这时候我大脑画面其实是心理状态判断四现象:心理死亡、心理不正常、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对照我看手机对外界人事物心不在焉,对外界而言用象征的说法就是我处于“心理死亡”状态,这时候对我最恰当应对就是“不说”。

听我这样反击,爱人估计没想我竟然学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停顿了一会不言语。我想到她多次说我的话语,“人家早就不想听——你还滔滔不绝自娱自乐的说;人家忍耐不快很久了,——你还滔滔不绝自娱自乐的说;人家早已不感兴趣了——你还滔滔不绝自娱自乐的说!”

在我暗自得意时候,爱人慢悠悠来了一句话,又把我打回原形,“我不就和你说句话?你还得看手机!”

这让我无言以对,心里很不服气还不好反击,当然现在想到可用“雷同句”回复,“我不就看下手机,你还得和我说句话!”没办法,自己这个反应慢属于人格局限,老老实实接受吧。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爱人这句回复恰好展示转换心理状态技术,也就是“把死的变成活的”!看到一个人心不在焉,又想“唤醒他”说话,可用情感反应技术来刺激,让这个人爆发情绪,看似心理状态处于不正常,其实已经“活”起来了!

让人的心理由死的变活的,继而由不正常的变成不健康的,然后通过不断提问变得健康起来,这其实就是心理咨询套路。

嗨,被人家呛了一顿,顿悟学习这个情感反应技术,也算是大有收获了。

说这个故事的用意是,我们都知道说话要“看人脸色行事”,而不是自娱自乐,可“会的不难、难的不会”。比如昨天说《三体》故事,听人家分享“面壁人”这个部分,忍不住剧透后面的故事,最后引来“人家早就不想听了——你还滔滔不绝自娱自乐”。

这说明,知识不难知道,也不难学习,但是能有意识的使用,保持觉察意识,对于如我之人太难了。反过来说,这证明保持意识的重要性,一旦有了意识,也就不难行动。

今天原本要分享“觉察”到的自知、前意识、心理健康这个框架体系,却被上面这个例子唠叨没时间了,就此打住吧,毕竟学会“止”很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焦虑应对之行动意识:人家早就不想听了——你还滔滔不绝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