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全在细节中》读后感

《教育全在细节中》读后感


       花了不长时间读完钱雨博士的大作《教育全在细节中》,该著作对我育儿、生活和工作不无启发。

        一、作者简介

        先来说说作者吧!上个世纪90年代,钱雨老师从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先是在幼儿园工作,然后考入国内著名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南京师范大学,师从虞永平老师攻读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考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并成为中国公派赴哈佛大学联合培养的第一批教育学博士。目前,她在某高校任教,现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不同于国内其他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博士(据了解,国外不少研究儿童教育的专家的确把培养自己的孩子视为人生重要的事业),钱老师把生儿育女、陪伴孩子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业,把不少时间用在家庭教育中。她先后培养了心童、笑笑、雨果三位儿女,目前一个就读于加拿大高中,另外两个分别在上海的中学和小学上学。三个孩子性格迥异,爱好不同。此外,她家除了教育学博士妈妈,还有一位理工科博士爸爸。

        二、我学到的育儿秘笈

        1.两个重要的儿童关键期

        第一个是出生后0-3岁的“依恋关键期”。在孩子的这个阶段,父母必须尽早把婴儿抱在怀里,并用亲切、温和的态度回应婴儿的需求,用微笑回应婴儿的微笑,用亲吻满足婴儿亲昵的需求。

        第二个是“语言发展敏感期”,她认为是0-12岁。她指出,孩子3岁之前,大人要尽可能多地跟他说话,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要多陪孩子读书。为此,钱老师还忍痛辞退了一个不多跟她自己家孩子进行语言交流的保姆。

        我家小哥哥开口说话不算早,但是他能听懂大人的话,所以我一点儿也没担心。后来我陪他读了很多图画书,于是等他到了5岁左右,语言发展便有了爆发式进步。记得他4、5岁时,喜欢的一套书中有谜语,孩子那段时间就特别喜欢跟我们或者小伙伴玩猜谜语的游戏。快6岁时,他自己会诵读一些唐诗,也很喜欢自己创作诗。

        2. 科学喂养

         孩子6个月后就可以添加辅食了,不能因为担心过敏而只给宝宝吃单一的辅食。这样孩子既可能会形成挑食的习惯,也不能保证营养和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尤其对肠道健康发展不利。丰富多样的食物会使体内菌群更多样、更丰富,有助于建立、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喂养行为与婴幼儿喂养问题关系密切。固定就餐地点和时间有利于培养有效的进食条件反射,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消化吸收。对于我家8个月大的婴儿来讲,现在要吃的是“一个蛋黄、各种水果泥、一勺猪肝泥、两三种蔬菜泥”。

       她还特别指出,营养学家认为个体4个星期后就能适应新的口味,25天就可以重塑一个好的饮食结构与习惯。

        3. 如何选择托育/早教机构

        钱老师特别提到,要直接和宝宝的老师交流,看她们和孩子的沟通是不是温和、回应性的。可见,她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回应和弹性陪伴。她也特别提醒不要选择那些大力鼓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早教中心,因为人生是长跑,早期拼命发力,并不适宜幼儿的身心特点。

        谈到选择兴趣班,钱老师指出,对孩子的兴趣培养不要着急。有时候,兴趣会变化——从无到有。有时候,兴趣会消逝——从有到无。她还提到,兴趣培养考验的是孩子的热情和大人的坚持!给孩子报兴趣班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希望歌声能够陪伴他一生,并从中获得乐趣;希望他爱上音乐,可以沉浸在音乐的美妙旋律中,这样,在未来的某个寂寞冬夜,在音乐中可以暂时忘却所有烦恼,看见光明,感到温暖。

        4.帮助孩子克服对陌生人的恐惧

        为了纠正笑笑的性格(格外害羞),她前后花了两年时间,带孩子去陌生的场所,带孩子多喝陌生人交流。坐公交车时,钱老师大方地跟前后座的乘客聊天,让孩子看到跟陌生人谈话是没关系的。最后笑笑敢于和陌生人聊天、愿意表达自己感受、在饭桌上从容不迫, 不卑不亢。钱雨老师太棒了!!!

        5.入园前后

        入园前后是儿童自主性与主动性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尽量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对儿童自主服务和主动帮助他人的行为予以肯定。

        6.越玩越聪明

        英国有句谚语:只学习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鉴于“玩”的重要作用,美国儿科学甚至建议儿科医生们在孩子出生后的头两年写一份“游戏处方”给家长。关于玩具,钱老师提到,孩子并不在意玩具的价值,对他们而言,玩具没有贵贱之分。小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大多是家居和自然用品,经济又实用,还具有低结构的特点,想象的空间更大。一颗仿真蔬菜,无论多么精致逼真,它只能是一棵青菜。而一只空瓶子可以转、敲,可以涂画、插花,可以放进豆子、糯米变成乐器,可以去接雨水……简直可以装下整个世界。哈哈,钱老师的笔风平实又不失幽默,通过描述亲历过的案例让高深莫测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这不禁让我想起,不少宝妈曾提起过,给孩子买的这玩具拿玩具一个都不玩,整天就知道玩抽纸、抢大人手机和遥控器等家居用品。我家孩子也不例外。

        我印象很深刻的还有她和孩子运用角色扮演游戏帮助孩子缓解负面情绪孩子心童坐出租车晕车了,吐得稀里哗啦,哭得一塌糊涂,一路上吵闹着要下车。回家后,心童提出和妈妈一起玩“乘车”的游戏:母女两人一人抱着一个娃娃,然后孩子做一个拉开车门的动作,两人坐在“车上”。没等车到目的地,孩子就气呼呼地说“娃娃晕车了,都吐了。快下车吧!我们不坐车了,走回家吧。”于是,孩子作出拉车门的动作,指引妈妈下车,在“家”(一张椅子)那儿休息。孩子还细心地把娃娃放在椅子上,盖上毛巾睡觉。过一会儿,她再次拉着妈妈上车,重复刚才的过程十余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爸爸在一旁打电话,孩子生气地说:“你吵醒宝宝了,她在睡觉啊!她晕车哎”。

        晕车给孩子心童留下了深刻的负面印象。她借助于游戏的形式发泄自己乘车的难受与负面情绪。通过把痛苦一次次转移到娃娃身上,她获得了某种安慰,自己真实的痛苦在虚拟的游戏中得到了部分缓解。这应该算是心理学中的心理疗法吧。突然想到,生活中有一些人,她们心中有不愉快时便赶快找比她处境更不利的人诉说,可能也是这个心理疗法的运用吧……

       书中还写到,心童喜欢在自创的游戏里重现生活中遇到的不高兴场景。我家小哥哥也经常喜欢自己在家创设一些场景,比如刘备带十万大军攻打哪儿哪儿,再如轰炸机飞来了等等,我曾一度觉得孩子有些幼稚,看完此书后觉得,或许是孩子正在自创的游戏中完善自我呢!

       7.不完美的小孩

       针对许多家长提到的专注力问题,钱老师认为是个伪问题。为什么孩子玩汽车、打游戏就好专心,学写字就不专心?因为他不喜欢学写字。对于小孩子而言,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外在的约束还没有对他构成威胁,内在的学习动机还没有在他心中形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孩子和所有动物的一种本能和天性。强迫、外在奖励可以发挥一些有限的作用,但不能持久。

       8.“想要的东西”和“需要的东西”

       她还把自己在国外学习时看到的好的教育方法记录下来并加以实践,尤其是教会孩子区分“想要和需要”的游戏,我一定要采用这种方法来教育我的几个孩子。具体的方法是这样的:她建议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引导孩子理解正确的购物态度,学会分辨“想要的东西”和“需要的东西”。家长可以准备一些图片,让孩子剪下来,分别贴到“想要的东西”和“需要的东西”栏里。所谓我们“需要的东西”,他们会给我们带来健康、幸福,比如食物、衣服、生活必需品、安全的睡眠,以及阳光、温暖等。如果爸爸妈妈发了工资,必须优先购买那些需要的东西。否则,我们就无法健康、自在地生活了。

       “想要的东西”,比如游戏机、电脑、手机、零食……那些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有时候对我们还没有好处。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些可以购买、在购买能力范围内的“想要的东西”,但必须是有节制地购买。孩子在反复思考这些区别之后,也会对自己今后的购物冲动形成很好地引导。

       9.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培养共情能力的第一步便是“识别情绪,命名情绪”。拿出画有不同表情的面孔,跟孩子一起识别,并引导孩子学会有这种情绪时自己应该怎么做。

       移情能力的培养。最初的情商教育还是要从移情能力的培养开始。在笑笑蹒跚学步的时候,他随手摘下一片叶子,钱老师就告诉他:“别摘,小树会疼,会不高兴的”。

       大脑里和情绪、社交能力相关的区域是在儿童期发展形成。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情绪与个性特点,在很小会显现雏形,奠定一生的基调。如果在7岁前不能塑造良好的情商,还在在成年后会遇到很多负面情绪:悲伤与抑郁、焦虑与愤怒等等。

       我的两个宝宝啊,妈妈会和你们一起成长,陪伴你们学会调节情绪、逐步提升自己的情商。

       10. 接纳不完美的小孩

       教育其实是勇敢者的游戏,需要温柔地坚持。或许你也曾有过带孩子时恨不得夺门而逃的烦躁,或是辅导孩子作业时怒发冲冠的咆哮。但教育是春风化雨的过程,唯有温柔地坚持,才能守候到种子发芽、蓓蕾初放、硕果累累的那天。

       亲子之间的剑拔弩张源自哪里呢?是试图用成人的观点取代孩子的想法,一味让孩子听话。电影«囧妈»里,儿子对妈妈说:“在你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11.辅导机构带大的孩子

       这些辅导机构带大的孩子,离开了辅导老师的监督,连自己打开课本学习的欲望都很淡薄。学习变成了外部的督促和奖励,而来自学习本身的乐趣却被压制了。即便帮他一路考进美国大学,他却依然无法独自适应大学生活。

       钱老师为了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兴趣班,自己带孩子参加了全上海的兴趣班,发现是自己的“文艺范儿”左右着自己给孩子的选择。孩子没有唱歌跳舞的天赋,但是孩子的兴趣是可以变化的。当哥哥姐姐发现弟弟爱好弹钢琴时,也开始喜欢弹琴了。当他发现线上线下有些课程不断给孩子奖励积分,而不能培养孩子的内驱力时,果断退掉了所有课程,我不由得给她点赞!

       12.弹性原则:抗挫力

       孩子的苦恼需要家长的积极回应。父母无条件的支持与引导,是孩子成长中的关键。真有什么不对,也要在孩子情绪平稳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沟通,千万不能跟着老师把孩子一顿臭骂,火上浇油。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鼓励孩子保持幽默,换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生活中发生的挫折和小失败。用积极的方式讲述生活中发生的事,把自己出的糗,当笑话说给别人听,慢慢地自己也会开心起来。摆出微笑的样子也能让自己感觉快乐,学着幽默可以提高快乐的程度。

       13.内驱力强大

       外在的奖励和惩罚都不持久,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寻找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才是真正的奖励之道。我们要鼓励孩子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寻找自己的优点,并真诚地赞赏别人。

       一个内在驱动力强大的孩子,才会欣赏同伴的优点。这不仅是一种礼貌,让他人心情舒畅,也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同学之间只有竞争,生活是阴暗的。竞争心理会带来焦虑和敌对情绪,让自己压力倍增,反而不利于学习。不论处于何种情境下,孩子都要看得到别人的好,懂得欣赏他人,更要懂得欣赏自己。最美的夸奖和肯定,应该来自内心的自我,这才是幸福的源泉。

       亲子陪伴是为了塑造一个坚强、幽默、热爱生活的孩子,而非一个脆弱、焦虑、容易抑郁的孩子。在漫长的亲子陪伴路上,我们一直要琢磨着那些得与失、是与非。

       14.3个孩子12年陪伴中的其它趣事

       书中,她记录了自己养育孩子中的不少趣事。比如,她在家中粘贴了几个绕口令,孩子喜欢得不得了。再如,笑笑疫情期间跟爸爸拌嘴后要离家出走,钱老师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处理该问题。她不时地引用古今中外教育家的理论,或是援引之以便解释实践中的问题;或是批判理论的不当之处。她批判了卢梭的“自然后果法”理论,并指出了几条恰当的原则。

       她还总结了孩子上幼儿园以及小学时的一些注意事项,比如要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收拾书包的习惯以及要让孩子习惯从图画书过渡到无画书等等。对了,对我最有启发也是最有帮助的一句话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小学,一定要随时留意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学习兴趣”

       当然,也有亲子陪伴中的无奈。钱雨老师尽管自己是教育学博士出身,先后帮助了大量家长解决育儿问题,但是在自己大儿子出生后得了重度抑郁,书中她并没有过多提及此事,但是从她书中其他的故事可以看到,钱老师早已走出产后抑郁阴霾,生活过得开心快乐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全在细节中》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