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斑驳:VOL.18

关于如何描述一个人活着的状态,有一个通俗的说法,他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就是关于他活着的全部了。显然,这个说法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尽管看起来它是那样的正确,尽管除了这个说法以外其他人也曾提出过类似或不同的说法,但一个说法究竟说得通与否,除了是谁说的这一并不那么重要的因素之外,它的关键还在于谁在意。谁又在意呢?

废话尚且还有人听,真假难辨的谣言尚且有人感兴趣,大道理,小道理,从古至今更是从未少过,这些又有什么用呢?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一切都是徒劳罢了。沉溺于语言,或沉溺于思考,言不由衷,或言过其实,忙于生存,或诗,或远方……曾经我以为的种种答案,种种人生的可能性,种种由此而产生的类似或不同的生活方式,我曾是那样的痴迷于它们,像对待艺术那般地痴迷。

要知道,我时常会有很多想说的话,越说越多,一句接一句。有时我觉得某些话说得很好,很符合且贴近我的心情和情绪的表达。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要记录下来。但往往也是这个时候,更好的表达、更重要的表达、更倾近我内心的表达,它们紧接着就冒了出来,我也还是觉得好,都很好。我又想记录下来。可我的思路才刚刚打开,还有很多很多的话想说却没说,想到了并且也想好了怎么说,以及说出来的话点燃内心潜藏的语言,越来越多的话……我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既觉得它们值得被记录下来,又觉得说不能让思想停下来——可能还有更多更好更重要更精准的表达,也许它们还将带我走到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去?如此,我又怎能轻易地停下呢?

说到底这都是贪心不足啊。既不愿舍弃既得利益,又想要获取更多利益,还想持续从中有所收获。是,形而上学从未让人失望,你永远抵达不了它的尽头。它从你自身出发,也可能是基于外部的触发,然后,让人情不自禁地趋向于对自身的所有知识的总和作出总结。但你知道,这还远远没有结束,它还将以此作为起点,再度出发,一而再再而三的。每每多吸收一点知识,又将被打乱,大部分推翻,重新整理,逐步重建,从而似乎真的又多出了新的认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每每多了解自己一点,我们又将不断重复、反复往更深层次的自己发掘。过去可能被颠覆,现在也不只是现在,未来尽管尚未降临思想却早已将自己置身于高于当下的自己之上。

蒙田说:“人只能认识自己”。在我看来,恰恰相反,人是永远不可能认识自己的。如果一知半解也算是认识,如果以有限认识概括为总的认识,何况,我们真的想认识自己吗?若真如此,该有多少人更绝望了呢!就像羊如果知道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人的食物,沉默的羔羊啊,它是否会在沉默中爆发?还是会在沉默中消亡?或者说,与沉默又有什么关系呢!没关系的。“没关系,没关系,我对我说,没关系。”我也只能这么说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光斑驳:VOL.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