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心理发展特征与心理健康(13)

什么是心理健康

二、心理亚健康的概念

所谓健康已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应该是心理和社会的完满状态。即是要具备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方向转化,医学关注的视野拓宽到发病前状态,国际卫生组织(WHO)提出“亚健康”的新概念。

病人是指临床上具有明确诊断指标,即是个体精神、功能、器官具有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的人,约占总人口的20%,真正符合健康标准的人只有5%,而至少还有70%以上的人是处在一种似病又非病的不完全的健康状态,这就是亚键康。

亚健康只是指身心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生理、心理、躯体均有活力减低,适应能力有不同程度减退,有自觉症状,但作全面检查又未能发现异常或仅处于临界状态,没有功能性、器质性、精神性改变。所以亚健康又称作次健康,灰色状态、第三状态、病前状态、半健康人等。

心理亚健康只是亚健康的一个部分。生理、心理密不可分,又有明显的互动效应,所以生理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心理亚健康可以就是生理亚健康的症状,或者由生理亚健康引发,但其他原因也可以引起心理亚健康。

从静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从发展角度看,心理健康则是围绕着健康常模,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心理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动态的平衡状态,是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这种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发生心理键康状态的破坏。

心理健康的主体,也是心理健康状态的体现者,具有生物、精神和社会属性是这三种属性的辩证统一体,因此,人在生存环境中,对生物、精神和社会的压力或刺激可以产生“共鸣”,这一特征,可以比作物理学中的共振原理。

人的认知倾向、情绪特征、经验动机、行为习惯以及自幼形成的各种人格特征等精神属性,与人的诸如遗传素质,脑细胞的工作强度、细胞构筑特征、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维持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物质代谢过程和生物免疫系统等所谓的生物属性,和人对群体和社会的依附性、社会交往、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传统、物质生产水平、道德伦理观念、教育方式、家庭模式、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环境中的种种因家等所谓的社会属性,是密切关联的。人的心理活动相对平衡状态的维持,除取决于精神属性这一内在的因素的协调之外,还受到外部生物和社会因素的直接影响,这内外两种因素随时都会经由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打破心理的平衡状态。

在一般情况下,心理平衡状态的破坏如果不超越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和调节能力的范围,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不被破坏。

然而一旦超越了自我平衡或调节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题或紊乱,正常的心理健康状态就被破坏了。

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可有不同的程度,重的可以发生精神病或功能性的心理障碍,较轻的则可统称为心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又可根据其程度分成不同的类型。

亚健康可分为生理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因生理、心理密不可分,又有明显的互动效应,所以生理亚健康和心理亚键康是密不可分的,心理亚健康往往就是生理亚健康的症状,或者由生理亚健康引发,当然其他原因也可以引起心理亚健康,与生理亚健康的主要区别在于,心理亚健康除可由生理原因引起,也具有躯体化症状外,更多由心理因素或社会心理因素引发,而以心理不适症状为主。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类心理发展特征与心理健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