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现实与动力重构

01

今天,朋友跟我说,她又辞职了。

我并不惊奇。

半年来,她做过新媒体编辑、文案策划,也曾经做过人事主管,这期间还尝试着考公务员。

但是没有一份工作坚持到一年以上。

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

她常与我聊天,言语间充满了疑惑和不满。

她疑惑的是,为什么自己总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明明已经很努力去适应,但还是不开心。

02

我总是安慰她,你还年轻,也有才华。虽然我提不出什么好建议,但是坚持一下,你能够做好的。而且工作这件事,无论什么行业,都像是一潭不知道底下是什么的湖水,总会有浑浊,有我们刚开始不知道的潜规则。或许,我们将这些都视为常态,便不觉得难过了。

她还是难以接受的样子,发来一个哭泣的表情包。

我又劝她,万事开头难。很多人一开始都对新工作满怀激情,过了一段时间,新鲜感消失,逐渐感到艰难。少数人真正热爱工作的吧,只不过百分之八十的人会说服自己热爱,然后去接受它。

我觉得,她应该找到足以坚持下去的动力,至少深入了解一下该行业的运作模式,明白这样的职业对这个世界的其他人来说是否有意义,哪怕有一点点帮助,都是会有成就感的。

03

其实,说着这么伟大,我实际上也是坚持不了写文章的。

我一直很喜欢读亦舒的小说。

搭乘火车时,最适合捧着一本薄薄的小说,沉浸在亦舒营造的港式生活氛围里。她的文章好似在下围棋,一起一落都有伏笔,一细一节皆可品位。

特别是她笔下的一个个女性,简单描述外貌、穿着,大多以语言描写展现个人魅力。

她总是可以为她们安排好位置,闲适、独立、宠辱不惊,是我欣赏的模样。

但每本书里的女子,又各有风情,从不重复。

以前,和室友夜谈,我们总会聊起兴趣爱好。我们都喜欢看小说,那个女孩不曾怀有情窦之梦呢?那些诗一般的邂逅,入微的体贴,皆是寻常女孩子的渴望。

而我提到亦舒时,有个室友说:

啊?你喜欢读她的小说吗?太多风花雪月了吧?每本小说又这么短,读起来不过瘾。

我不以为然地回答:

字数虽不多,但是简短文字有大文章,她也涉及社会现实状况,关注百姓民生,所以我觉得这样的文字很有意思,也很耐读。

我也渴望自己有这样的见识和文笔。

04

模仿她的写作风格,写不过几章就颓然放弃。

可以说有很多种原因吧,写得不好,有东施效颦之嫌,而且我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线,提纲始终是残缺不全的。

我不禁想,她是怎样观察、了解香港世相,同时能够在文字中自然、不刻意地融合进人文关怀使其小说并不流于简单的爱恨情仇,又有深刻力量的。

我又去遍览她的小说集,最终发现,亦舒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可能是由于她足够通达剔透,所以在描述反面人物时也能够发掘其可怜之处,从而达到一种和而不同,但涉及原则,必有纷争,且最终会见分晓的局面。

倪匡曾评价她:“亦舒自小在香港长大,她的小说,和香港人的脉搏频率相同,是地道的香港文学。她的小说不矫揉造作,有着香港人的性格。”

05

说到底,我的写作历程和朋友的职业生涯一样,有些浅尝辄止的意味。

看似并不相关,但实质是一样的。

在我们试图做好面前的事情时,寻常琐事,将我们的心绊住,要不就是地铁来得太慢,要么今天吃早餐把果酱洒在了身上,抑或是没有表达欲······层出不穷的理由让“坚持”二字只能活在深夜的想象里。

幻想透支了我们的意志力,兴奋地熬夜过后,又是一个恶循环。

所以我们的状态总是:

白天总是提不起精神、没有兴趣、没有灵感,晚上觉得已经累了一天,就放松一下,明天再开始努力。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这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吧?

游走在踌躇满志和失意内疚之间,想象中自己有多努力以至于好像努力了就能获得巨大的成功,现实中自己有多懒散就能击溃一切的梦境。

最后只能服从于那一大堆理由。

找到一个坚持工作的理由很难,写一辈子的文字也很难。

我现在还找不到答案。

或许我要积累到二十万字,才能判断出我适不适合做这件事。

足够的量变,会带来质变的吧?

我期待自己的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现实与动力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