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数字时代的学与教2》 第一章生本理念

一、 本章思维导图:


第一章内容思维导图

 二、 阅读心得:

 数字时代随着各类信息技术进入到学校、进到课堂,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技术型”老师的诞生,他们能够熟练的展示“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使课堂显得“高、大、上”。但技术的使用真的让你的教学变的更好了吗?

王绪溢博士说:“教学总是要回归到人,数据、科技其实会帮助你更接近‘人’;当你只用表象时,你会离人越来越远。”我想这就是本书第一章要给大家讲“生本理念”的意义所在。若只有技术,没有理念来指引,就会沦为纯技术的操练,会带来不少问题;若是只有理念,落实不到实践上,那么教学的效果就不好。教学应该是技术与理念的结合,应当是在理念指导之下的技术的应用。

佐藤学教授曾对课堂教学作了三个隐喻,分别对应着三种课堂教学样态。

 一是暗箱,我们不能判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我理解这就是没有信息技术融入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样态。教师的责任就是灌输知识,之于学生听到了多少,记住了多少,有没有自己的思考,完全不了解。)

二是玻璃盒子,通过玻璃盒子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探索了什么、经过了哪里、对什么感兴趣等;(这就好比“技术型”的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师只用了表象,而没有深度的挖掘学生是如何探索的,过程中有哪些思想和行为上的转变。)

三是潘多拉盒子,打开它就有无尽的纷繁、迷茫、矛盾引出,但最后还剩下希望。(这就是融入理念的信息技术融合课堂,技术不仅为老师的教学服务,更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技术的加持下,让老师能够看见关照每一位学生,让教学更贴近学生,也让学生在课堂中 “活”起来,并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成长。)

在第一章的5个小节里,作者举了几个课例。看书中的每一个课例,都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盒子,在作者对课堂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在课堂任务设计时和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时的思考、无不是围绕着“人”,也就是学生的课堂投入、参与、互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语言的表达、知识的建构;老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学到什么?怎样学到?

学习,不是另辟蹊径,做与别人做的不一样。而是集他人所长,为自己所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自己的创造。简单的技术也会因为时间、地点、环境以及学生的变化,使教学永远面临着新的挑战。学完这一章,我想应该怀揣着“生本理念”,学着作者的样子在课堂中做更多的尝试,更多的反思,从而用好新技术,为教学来带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数字时代的学与教2》 第一章生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