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语杂记」理想很理想,现实很现实

昨天,从北大清华讲座公众号上读到一篇爱因斯坦谈教育的文章,是老爱同志1931 年 10 月 15 日为庆祝美国高等教育 300 周年纪念会,在纽约奥尔巴尼市政府教育大厦校长厅举行的庆祝会暨纽约州立大学第 72 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感觉有些东西,很值得思考。

发言中,老爱同志强调,现代经济发展削弱了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承载者的角色,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健康更加依赖于学校。
不能把学校看成仅仅是将一定数量的知识传递给成长中的下一代的工具,而是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年轻人对社会繁荣有价值的品质和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剥夺个人的独特性,以使他成为社区中不情愿的工具。
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为和思考的个人,而这些个人又把为社会服务视为他们最高的生活任务。

在调动和激发学习者积极性方面,老爱说到,同一工作,其起源可能归因于恐惧和强制、追求权势和声名的雄心勃勃的需求,或是对研究对象的诚挚兴趣以及对真理和理解的渴望。

学校要最大限度的避免采取前两种方式,一是不能以恐惧、胁迫和人为权威的方式来进行教育,二是不要使用唤起个人抱负的简单方法,不要向青年人灌输下面的思想,即生活的目标就是获得习惯意义上的成功。

最好的教育,就是唤醒和加强年轻人工作中的乐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感知等精神力量,这样的心理基础才会导致对人类最高品质的快乐追求,即从事知识和艺术的创造活动。
这种教育,虽然比采取强制手法或唤醒个人野心更不容易,但更有价值。

老爱明确提出,他反对学校应该教那些在今后生活中能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的观点,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
他认为,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有和谐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他说,当爱开玩笑的人将教育定义为“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他的说法大致不错。

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这种说法,以前似乎也在别的文章中看到过。
似乎耶鲁大学有位校长也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有些同工异曲。

对于爱因斯坦的高论,包括耶鲁大学那位校长的说法,我高度认同的。
只是,他们说的都太理想,离我们面临的现实有点远。

真正的教育,当然应该是教书育人,育人为本,教书为辅。
当下的教育,在很多学校,基本上就剩下教书了,教书也教不全,就是考什么,教什么,纯粹的应试教育。
至于督促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也大都是老爱同志文中所说的尽量不要使用的那两种。

理想的教育没有功利,从老师到学生,从校长到家长,从社会到学校,哪个又能完全抛得开功利。

很多很好、很应该的事情,在现实中,往往做到很不好,很不应该。
其实不仅仅是教育,社会、工作、学习、生活,所有领域,都是如此。
一言以蔽之,理想很理想,现实很现实。

我们不能因为理想很高很远,就抛弃理想,忘记理想,向现实投降,完全屈从于现实。
我们也不能因为理想全然不顾现实,脱离现实,不食人间烟火,空谈理想,空谈误国,空谈误事。
我们要在不理想的现实中,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推动现实向理想靠拢,尽管很可能是蚍蜉撼树,也要撼。

也许我们连撼树的机会也没有,那就做一个头脑清醒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碎语杂记」理想很理想,现实很现实)